[1] |
贾云丞, 程刚, 丁芳媛, 陈加, 龙女, 陈玉荣, 林楠. 对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与表情不确定性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9): 1393-1407. |
[2] |
冯攀, 赵恒越, 姜雨矇, 张悦彤, 冯廷勇. 催产素影响条件化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4): 557-567. |
[3] |
李硕, 蒋毅, 王莹. 基于规律的注意偏向及其时间进程[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suppl.): 89-89. |
[4] |
赵辉, 张亚冉, 肖玉琴, 张卓, 杨波. “忽冷忽热”的杏仁核:与攻击相关的重要核团[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7): 1206-1277. |
[5] |
赵荣, 黄钰杰, 克丽比努尔·艾尔肯, 李晶晶, 高军. 不同感觉通道在应激传染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11): 2142-2154. |
[6] |
冯攀, 杨可, 冯廷勇. 催产素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365-374. |
[7] |
荆伟, 张婕, 付锦霞, 田琳, 赵微. 婴幼儿面孔注意偏向:先天倾向与发展轨迹——来自正常和孤独症婴幼儿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7): 1216-1230. |
[8] |
白玉, 杨海波. 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眼动研究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4): 737-746. |
[9] |
范晓壮, 毕小彬, 谢宇, 贺荟中. 高功能自闭症个体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7): 1172-1186. |
[10] |
冉光明, 李睿, 张琪. 高社交焦虑者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2): 1979-1988. |
[11] |
李灵, 侯晓旭, 张亚, 隋雪. 食物线索注意偏向及其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2): 2040-2051. |
[12] |
刘晓玲, 吕少博, 黄昌兵. 白内障患者视觉生活质量研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及注意偏向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106-106. |
[13] |
崔琳, 郭冰冰, 李佳欣, 骆钰, 赵丹, 孟明. 加工情绪性电影刺激一致性体验与特异性体验分离的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137-137. |
[14] |
王劭睿, 陈红. 为何越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2): 322-328. |
[15] |
蒋婧琪, 王浩宇, 钱铭怡. 社交焦虑注意偏向的动态变化[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1): 1887-1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