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豫, 毕丹丹, 赵凯宾, 史怡明, Hanna Y. Adamseged, 晋争. 儿童挑食行为的认知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2): 305-321. |
[2] |
李精精, 张剑, 张娜. 团队工作激情如何影响团队创造力?动态计算视角下的多层次因果环机制探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2): 206-227. |
[3] |
白新文, 齐舒婷, 王琢钧, 任思羽, 孙文. 夙敌之争影响决策者创新识别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认知深度和广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2): 1961-1979. |
[4] |
王红丽, 李振, 周梦楠, 陈政任. 赋能或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2): 1990-2004. |
[5] |
骆南峰, 李统鉴, 陈雯, 张慧君, 刘俊池, 沈子维. 突破性创造力与渐进性创造力真的区分开了吗? 基于2011~2024文献的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1): 1882-1897. |
[6] |
余光钰, 聂琦, 彭坚. 员工绿色创造力的诱发机制:个体、情境及其共同作用模式[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0): 1709-1725. |
[7] |
李子颖, 李佳璟, 蒋家丽, 雷秀雅, 孟泽龙. 媒体多任务与创造力的关系:基于多视角的解释[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7): 1195-1205. |
[8] |
李亚丹, 杜颖, 谢聪, 刘春宇, 杨毅隆, 李阳萍, 邱江. 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4): 519-534. |
[9] |
姚海娟, 王琦, 李兆卿.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创造力[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3): 601-612. |
[10] |
李子逸, 张泽, 张莹, 罗劲. 创造性思维的酝酿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291-307. |
[11] |
尹俊婷, 王冠, 罗俊龙. 威胁对创造力的影响:认知与情绪双加工路径[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5): 815-826. |
[12] |
叶超群, 林郁泓, 刘春雷. 创造力产生过程中的神经振荡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4): 697-706. |
[13] |
张亚坤, 陈宁, 陈龙安, 施建农. 让智慧插上创造的翅膀:创造动力系统的激活及其条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4): 707-722. |
[14] |
王博韬, 魏萍. 道德情绪:探寻道德与创造力关系的新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2): 268-275. |
[15] |
张舜, 杨晓蕾, 任佳文, 张景焕. 多巴胺相关基因甲基化、家庭环境与创造力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11): 1911-1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