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盈, 朱慧珺, 周婉, 张明杨, 谢怡萍, 包寒吴霜, 苏展, 王潇欧, 敬一鸣, 杨紫嫣, 蔡华俭. 行为免疫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新视野下的再考察[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1): 1865-1879. |
[2] |
崔荣荣. 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规律与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5): 821-833. |
[3] |
高见, 王鹏翀, 李占江. 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522-532. |
[4] |
聂瑞虹;许颖;韩卓. 皮质醇日常节律与儿童问题行为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4): 591-601. |
[5] |
张帆;雍武;邵枫;王玮文. 中枢肥大细胞在脑功能和行为调节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10): 1597-1607. |
[6] |
齐铭铭;张庆林;关丽丽;杨娟. 急性心理性应激诱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9): 1347-1354. |
[7] |
吴宝沛;张雷. 疾病的心理防御:人类如何应对病菌威胁[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3): 410-419. |
[8] |
李现红; 何国平; 王红红. 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发展状况[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2): 414-420. |
[9] |
陈燕;赵晨鹰. 两种自我保护机制:记忆忽视和自我免疫[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2): 384-389. |
[10] |
林文娟;王东林;潘玉芹. 抑郁症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细胞因子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3): 404-410. |
[11] |
王玮文;邵枫;刘美;林文娟. 早期应激对抑郁相关行为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长期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6): 907-911. |
[12] |
林文娟.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4): 511-516. |
[13] |
王云强,乔建中. 情绪活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4): 519-523. |
[14] |
张炼,张进辅. 压力应对的性别差异及相关的生物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2): 202-208. |
[15] |
吕倩;林文娟;王建平. 心理社会因素与人类免疫功能[J]. 心理科学进展, 2000, 8(2): 6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