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超, 汪彦云, 付军军, 赵鑫. 不同类型学业压力对不同年级高中生执行功能子成分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5, 57(1): 18-35. |
[2] |
袁航, 罗思阳.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J]. 心理学报, 2024, 56(7): 938-953. |
[3] |
黄顺森, 来枭雄, 张彩, 赵心媚, 代欣然, 祁梦迪, 王欢蕾, 王文荣, 王耘. 青少年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多元宇宙样分析和密集追踪方法[J]. 心理学报, 2024, 56(6): 745-758. |
[4] |
胡义秋, 曾子豪, 彭丽仪, 王宏才, 刘双金, 杨琴, 方晓义.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1): 129-141. |
[5] |
孟乐, 叶灿, 王佳佳, 张积家. 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J]. 心理学报, 2022, 54(11): 1366-1380. |
[6] |
葛枭语, 侯玉波.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J]. 心理学报, 2021, 53(4): 374-386. |
[7] |
江光荣, 李丹阳, 任志洪, 闫玉朋, 伍新春, 朱旭, 于丽霞, 夏勉, 李凤兰, 韦辉, 张衍, 赵春晓, 张琳.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J]. 心理学报, 2021, 53(2): 182-198. |
[8] |
任志洪, 赵春晓, 田凡, 闫玉朋, 李丹阳, 赵子仪, 谭梦鸰, 江光荣. 中国人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0, 52(4): 497-512. |
[9] |
韩毅初, 温恒福, 程淑华, 张淳淦, 李欣.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0, 52(11): 1313-1326. |
[10] |
王美萍, 郑晓洁, 夏桂芝, 刘迪迪, 陈翩, 张文新.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19, 51(8): 903-913. |
[11] |
杨睿娟, 游旭群. 对付出−回报失衡理论的推进——基于经济报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7, 49(9): 1184-1194. |
[12] |
赵梦雪;冯正直;王毅超;赖薇;胡丰;刘可愚;夏凡;蒋娟;王佳;夏蕾. 1993~2013年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心理健康状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 2017, 49(5): 653-662. |
[13] |
詹沛达;陈平;边玉芳. 使用验证性补偿多维IRT模型进行认知诊断评估[J]. 心理学报, 2016, 48(10): 1347-1356. |
[14] |
黄四林;侯佳伟;张梅;辛自强;张红川;孙铃;窦东徽. 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 心理学报, 2015, 47(4): 466-477. |
[15] |
任真;杨安博;王登峰;林颖. 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领导?部属关系的结构模型[J]. 心理学报, 2014, 46(9): 1355-1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