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贾云丞, 程刚, 丁芳媛, 陈加, 龙女, 陈玉荣, 林楠. 对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与表情不确定性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9): 1393-1407. |
[2] |
莫李澄, 李奇, 张丹丹. 婴儿对情绪信息的加工:认知发展特征及脑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2): 2100-2108. |
[3] |
郭桐阳, 莫李澄, 张丹丹. 婴儿面孔和注视方向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0): 1670-1679. |
[4] |
朱丽雅, 莫凡, 张志豪, 赵科, 傅小兰. 同步与否:婴儿基本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特点[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9): 1688-1697. |
[5] |
邓洵, 陈宁, 王单单, 赵欢欢, 贺雯. 自伤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共病障碍比较[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7): 1561-1573. |
[6] |
杨廙, 李东, 崔倩, 蒋重清.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324-332. |
[7] |
张霞, 雷怡, 王福顺. 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对厌恶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 85-97. |
[8] |
魏华, 汪涛, 毛磊, 冯文婷, 熊莎莎. 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7): 1071-1082. |
[9] |
毕小彬, 范晓壮, 米文丽, 贺荟中. 高风险婴儿前瞻性纵向研究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识别[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3): 443-455. |
[10] |
刘慧晨, 陈坚. 婴儿的痛觉[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0): 1723-1732. |
[11] |
程刚, 贾云丞, 丁芳媛, 张大均, 陈加, 龙女.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5): 761-772. |
[12] |
马原啸, 陈旭.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2): 1967-1979. |
[13] |
杜碧煊, 张明明, 张珂烨, 任杰, 何蔚祺. 肢体形状和肢体动作表征的早期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0): 1703-1712. |
[14] |
黄琪钰;刘秀丽. 婴儿是否拥有错误信念理解能力?[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3): 431-442. |
[15] |
许少月, 王争艳. 婴儿期外显问题行为的发生与表现及成因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11): 1910-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