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伟, 李艳萍, 黄悦媛, 袁加锦. 目标与情境转换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2): 202-211. |
[2] |
常茜芮, 何蔚祺.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情绪加工异常[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7): 1152-1163. |
[3] |
詹紫薇, 王梦梦, 索涛, 蒋艳菊. “一个连续过程”与“三个阶段”: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原因探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6): 928-938. |
[4] |
董婉欣, 于文汶, 谢慧, 张丹丹. 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基础[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 131-137. |
[5] |
周士人, 仇秀芙, 何振宏, 张丹丹. 基于无损脑刺激的情绪调节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8): 1477-1495. |
[6] |
叶伟豪, 于美琪, 张利会, 高琪, 傅明珠, 卢家楣. 精准的意义:负性情绪粒度的作用机制与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6): 1030-1043. |
[7] |
武晓菲, 肖风, 罗劲. 创造性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中的迁移效应及其神经基础[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3): 477-485. |
[8] |
姚海娟, 王琦, 李兆卿.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创造力[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3): 601-612. |
[9] |
朱传林, 刘电芝, 罗文波. 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2): 2639-2649. |
[10] |
胡小勇, 杜棠艳, 李兰玉, 王甜甜. 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自我调节的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0): 2278-2290. |
[11] |
黄于飞, 史攀, 陈旭. 依恋对情绪调节过程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 77-84. |
[12] |
金国敏, 李丹. 慈悲冥想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6): 978-986. |
[13] |
金国敏, 刘啸莳, 李丹. 何不宽以待己?自悯的作用机制及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5): 824-832. |
[14] |
陈永进, 黄惠珍, 支愧云, 张尚贤, 林秋韵, 王庆娅, 安蔚. 睡眠时型与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 *[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0): 1713-1722. |
[15] |
詹鋆, 徐宏飞, 任俊, 罗劲. 心理宣泄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宣泄的心理干预效果及潜在危害[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2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