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桐阳, 莫李澄, 张丹丹. 婴儿面孔和注视方向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0): 1670-1679. |
[2] |
卢和和, 林子涵, 朱莎莎, 蒋柯. 情绪面孔识别的注意瞬脱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suppl.): 83-83. |
[3] |
李思瑾, 王庭栋, 彭芝琳, 张丹丹. 新生儿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和学习[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12): 2295-2305. |
[4] |
那宇亭, 赵宇雯, 关丽丽. 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基于fMRI研究的ALE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10): 1783-1795. |
[5] |
陈钰, 莫李澄, 毕蓉, 张丹丹. 新生儿语音感知的神经基础: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8): 1273-1281. |
[6] |
温芳芳, 佐斌, 马书瀚, 谢志杰. 面孔识别的自我群体偏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7): 1164-1171. |
[7] |
周爱保, 谢珮, 崔嘉薇. 视听整合任务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对声音识别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3-3. |
[8] |
胡冰洁, 严璘璘, 夏文玲. 群体地位对面孔识别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38-38. |
[9] |
王亚飞, 罗健亮, 杨糠, 黄飞云, 王玲. 多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搜索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112-112. |
[10] |
于明阳, 李富洪, 曹碧华, .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2): 254-261. |
[11] |
钱浩悦;朱敏;高湘萍. 老年人面孔构形加工特点[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2): 230-236. |
[12] |
张凯莉, 张琴, 周静, 王沛. 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11): 1955-1963. |
[13] |
王原野; 罗欢. 面孔启动效应中的行为振荡[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Suppl.): 96-. |
[14] |
冯新然; 周国梅. 学习时间和面孔运动模式对动态面孔本族效应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Suppl.): 79-. |
[15] |
李琎; 范伟; 张文洁; 钟毅平. 旋转自我面孔识别及其认知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Suppl.):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