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婷婷, 陈潇, 孔德彭, 邵秀筠, 林丰勋, 李开云. 机器学习在自闭症儿童早期识别和诊断领域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0): 2321-2337. |
[2] |
南瑜, 李红, 吴寅. 睾酮与人类攻击行为[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0): 1697-1712. |
[3] |
毛秀珍, 夏梦连, 辛 涛. 全信息项目双因子分析: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2): 358-367. |
[4] |
董军, 付淑英, 卢山, 杨绍峰, 齐春辉. 自我控制失败的理论模型与神经基础[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 134-143. |
[5] |
赵娜, 马敏, 辛自强. 生命意义感获取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6): 1003-1011. |
[6] |
夏敏;梁宗保;张光珍;邓慧华. 气质与父母养育对儿童社会适应的交互作用:代表性理论及其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5): 837-845. |
[7] |
郭丰波;张振;原胜;敬一鸣;王益文.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8): 1246-1256. |
[8] |
张蔚; 张振;高宇;段华平;吴兴南. 经济决策中人际信任博弈的理论模型与脑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11): 1780-1791. |
[9] |
吕振勇;郑盼盼;Todd Jackson. 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1): 55-65. |
[10] |
李恒. 指示性手势:来自动物交流系统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9): 1496-1503. |
[11] |
靳宇倡;刘东月;李俊一. 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模型及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2): 304-313. |
[12] |
赵永乐;何莹;郑涌. 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及争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12): 1788-1797. |
[13] |
林振林; 王国芳. 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模型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2): 262-270. |
[14] |
严由伟;刘明艳;唐向东;林荣茂. 压力反应、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1): 1734-1746. |
[15] |
严由伟;刘明艳;唐向东;林荣茂. 压力源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现象学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0): 1537-1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