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2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6-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团队领导与团队有效性: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多层次研究
    赵祁;李锋
    2016, 24 (11):  1677-1689.  doi: 10.3724/SP.J.1042.2016.01677
    摘要 ( 1460 )   PDF(671KB) ( 2593 )  

    随着工作团队的广泛应用, 团队有效性已成为研究者与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团队领导作为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其作用机制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虽然团队领导的多层特征与中介机制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但多层交互作用机制的实证探讨还较少; 领导测量的情境性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在双通道团队变革型领导模型和社会认同理论基础上, 提出基于团队、个体各自独立水平与两者交互层面的团队变革型领导作用机制模型。研究将在开发双通道团队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情景判断测验基础上; 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分阶段收集多源数据, 整合多层结构方程与多层线性模型的数据分析, 验证假设中的团队层面变量(团队聚焦变革型领导、关系认同、集体认同)与个体层面变量(个体聚焦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换、领导导向关系认同)之间的交互关系与边界条件, 及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拓展现有的团队领导理论, 另一方面可为团队领导选拔等实践应用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焦虑障碍的认知偏向矫正元分析:效果量、影响因素及中介检验
    任志洪;赖丽足;余香莲;李松蔚; 阮怡君;赵陵波
    2016, 24 (11):  1690-1711.  doi: 10.3724/SP.J.1042.2016.01690
    摘要 ( 1541 )   PDF(761KB) ( 2411 )  

    焦虑障碍的认知偏向矫正效果及作用机制是当前一个研究热点且有争议的主题。采用元分析、元回归分析并且组合两步结构方程元分析技术, 探索认知偏向矫正对焦虑障碍干预的临床和亚临床有效性, 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考察认知偏向改变在认知偏向矫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CBM)和焦虑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元分析共纳入46篇文献, CBM对焦虑症状干预具有虽小但显著的效果量(包含非标准化测量:g = 0.29; 标准化测量:g = 0.26, p < 0.001; 压力任务后焦虑症状g = 0.34, p < 0.001), 对认知偏向有中等效果量(g = 0.48, p < 0.001); 干预范式、出版特征、实验环境是焦虑症状CBM效果量的调节因素, 焦虑障碍类型和实验环境对CBM认知偏向效果量有调节作用; 认知偏向改变在CBM干预与焦虑障碍改变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z = 3.13, SE = 0.014, p < 0.001), 为部分中介。将来研究可关注提升CBM症状测量或者认知偏向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发展新干预范式, 尝试CBM同其他干预方式相结合, 进一步探索CBM理论基础和干预机制, 提升干预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学生自尊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3~2013
    沙晶莹;张向葵
    2016, 24 (11):  1712-1722.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12
    摘要 ( 1303 )   PDF(929KB) ( 2342 )  

    本研究对1993年至2013年间83项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测量中国大学生自尊的研究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 考察我国大学生(被试为48384人)的自尊水平在这20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20年, 我国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比于1993年, 在2013年我国大学生的自尊下降0.89个标准差; (2)男、女大学生的自尊均呈下降趋势, 且自尊的变化趋势性别差异不显著; (3)我国大学生自尊的变迁不存在生源差异, 城镇与乡村大学生的自尊均随年代呈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微表情的特征、识别、训练和影响因素
    殷明;张剑心; 史爱芹;刘电芝
    2016, 24 (11):  1723-1736.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23
    摘要 ( 2670 )   PDF(485KB) ( 5490 )  

    微表情是人压抑的真实情绪的泄露, 时间约为1/25~1/2 s, 常出现在说谎情境, 可能源于椎体束运动系统控制的自主面部运动和椎体束外运动系统控制的非自主面部运动的“拔河比赛”。已有研究构建了微表情数据库, 开发了BART和JACBART等微表情识别测验以及METT训练, 并探讨了微表情识别及训练与认知、人格、文化、职业等的关系。但这些研究考察的中性表情背景下微表情只是镶嵌在各表情背景下真实微表情的特例, 生态程度不高; 少量研究探索了表情背景对微表情识别的影响但未建立标准测验。未来应开发生态化微表情识别标准测验和训练, 尝试跨越微表情发生和识别的界限, 并采用生理−心理、电生理和脑成像技术探索其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目标追踪中“线索”研究的贡献
    张禹;马晓;王新宇
    2016, 24 (11):  1737-1746.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37
    摘要 ( 599 )   PDF(347KB) ( 789 )  

    多目标追踪范式是探讨动态情景下注意加工过程的成熟技术, 其对不同阶段注意线索加工与利用的分析, 对深入了解注意的动态信息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注意线索的视角述评呈现阶段的内源性线索与外源性线索以及追踪阶段的目标数量动态变化和轨迹线索的研究成果及限制因素, 提出多目标线索研究是客体档案理论与视觉索引理论之争的关键。虽然多目标追踪范式为内源性线索、外源性线索的提取与策略等研究提供很多便利, 但目前该范式在线索的认知资源分配和加工策略上仍有研究留白, 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赵楠;公艳艳;赵亮;陈强;王勇慧
    2016, 24 (11):  1747-1757.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47
    摘要 ( 807 )   PDF(270KB) ( 730 )  

    客体动作承载性指人们知觉客体时同时激活的针对客体的行动。当Gibson最初提出动作承载性概念时, 他认为客体的这种属性是可以自动激活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知觉和行动的关系中, 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对客体动作承载性具有调节作用, 表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自上而下的信息选择针对客体的适当的行动。此外, 不同的判断任务在引发客体动作承载性效应上具有特异性, 表现在若判断任务仅需知觉客体表层属性时, 不能激活对客体的动作, 进而不能产生客体动作承载性; 若判断任务需要对客体进行深层加工时, 才会激活对客体的动作。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影响客体动作承载性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以及不同判断任务中出现结果特异性的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错误加工意识水平与错误相关脑电成分
    韩明秀;贾世伟
    2016, 24 (11):  1758-1766.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58
    摘要 ( 869 )   PDF(346KB) ( 991 )  

    错误加工的意识水平包括有意识水平、无意识水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划分通常通过错误报告范式实现。根据其对意识水平的划分, 可以将相关研究分为二元意识水平研究和多元意识水平研究。已有研究, 主要关注于意识水平与错误诱发的Ne、Pe的关系。两类研究一致表明, Pe受意识水平的调节, 但是并没有得到fMRI研究的一致支持。对Ne的激活是否独立于意识, 研究者们仍存在争议。还有研究考察了注意对错误意识水平的影响, 结果支持Pe与意识水平共变的观点, 但是对注意如何影响错误意识水平还存在质疑。在对以上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 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决策的神经机制: 基于啮齿类动物研究
    黄文强;杨沙沙;于萍
    2016, 24 (11):  1767-1779.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67
    摘要 ( 853 )   PDF(412KB) ( 1479 )  

    风险决策是在不同选项的结果确定、并且结果出现的概率已知情况下的决策。啮齿类风险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前额皮层−杏仁核−伏隔核神经环路联系是决定风险决策的选择倾向的关键。前额皮层中的眶额皮层和内侧前额皮层参与风险决策的策略形成和策略转换有关; 而皮层下核团中的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的伏隔核等结构参与策略保持、价值判断, 影响决策偏向和行动强度; 眶额皮层、伏隔核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编码风险决策过程中的概率、风险等因素; 此外, 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受体在风险决策中有复杂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决策中人际信任博弈的理论模型与脑机制
    张蔚; 张振;高宇;段华平;吴兴南
    2016, 24 (11):  1780-1791.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80
    摘要 ( 1233 )   PDF(580KB) ( 2401 )  

    信任是指个体在缺乏足够信息来判断他人动机、意图和行为的情况下, 将社会资源交给对方处置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意愿。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信号机制, 信任对于发展和维持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人际信任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背叛厌恶理论、社会规范理论、道德规范理论和默认行为模型。脑成像研究发现信任行为主要涉及内侧前额叶、尾状核、杏仁核和脑岛等脑区, 其中内侧前额叶主要参与心理推理、情绪认知与调控等过程, 尾状核参与同伴值得信赖性的习得与编码, 杏仁核和脑岛则主要参与风险、不确定性和背叛恐惧加工。今后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补充与整合, 强化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与整体性, 并注重信任行为中的个体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高鑫;邢淑芬;赵军燕
    2016, 24 (11):  1792-1801.  doi: 10.3724/SP.J.1042.2016.01792
    摘要 ( 2906 )   PDF(459KB) ( 4228 )  

    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式教养, 它是指父母使用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行为, 这种消极的、侵入式教养导致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跨文化研究发现, 我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社会环境、父母的人格和儿童的行为等因素都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自主性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文化, 深入探讨儿童多重看护条件、儿童自身易感性等因素对心理控制效应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积极意义及心理机制
    李爱梅;李欣;熊冠星;孙海龙;谭磊
    2016, 24 (11):  1802-1810.  doi: 10.3724/SP.J.1042.2016.01802
    摘要 ( 1088 )   PDF(417KB) ( 1801 )  

    去焦点化是指通过操纵个体对焦点以外的非焦点事件或因素的关注, 从而减少焦点事件对个体认知判断和情绪影响的一种策略。如何利用去焦点化减少聚焦错觉对体验幸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提升体验幸福, 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 可以通过去焦点化策略, 减少个体对不同类型消极情绪的聚焦错觉, 以达到提升体验幸福的目的。其心理机制可从注意分散假设和情感加工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 (1)一般去焦点化与自我相关去焦点化的比较与探讨; (2)去焦点化对后续体验幸福的影响; (3)重新聚焦对个体体验幸福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行为领域中的调节匹配
    苗秀影;迟立忠
    2016, 24 (11):  1811-1818.  doi: 10.3724/SP.J.1042.2016.01811
    摘要 ( 1058 )   PDF(301KB) ( 1152 )  

    调节匹配理论认为个体更倾向于采用与自身调节定向方式相匹配的行为策略, 并且当个体处于调节匹配状态时, 其行为表现会更好。通过梳理近年来运动领域关于调节匹配的研究发现, 调节匹配可以对运动行为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如促进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提高运动员的决策效能、增强体育锻炼参与度等。未来研究应注重对运动中调节匹配研究内容的扩充, 探讨调节匹配的内在机制, 并完善调节匹配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