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妹, 程思, 李宜伟, 李红, 张丹丹.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J]. 心理学报, 2023, 55(7): 1063-1073. |
[2] |
高可翔, 张岳瑶, 李思瑾, 袁加锦, 李红, 张丹丹. 腹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因果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2): 210-223. |
[3] |
莫李澄, 郭田友, 张岳瑶, 徐锋, 张丹丹. 激活右腹外侧前额叶提高抑郁症患者对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能力:一项TMS研究[J]. 心理学报, 2021, 53(5): 494-504. |
[4] |
陈玉明, 李思瑾, 郭田友, 谢慧, 徐锋, 张丹丹. 背外侧前额叶对主动遗忘负性社会反馈的作用:针对抑郁症的TMS研究[J]. 心理学报, 2021, 53(10): 1094-1104. |
[5] |
雷震, 毕蓉, 莫李澄, 于文汶, 张丹丹. 外显和内隐情绪韵律加工的脑机制:近红外成像研究[J]. 心理学报, 2021, 53(1): 15-25. |
[6] |
曹娜, 孟海江, 王艳秋, 邱方晖, 谭晓缨, 吴殷, 张剑.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0, 52(5): 597-608. |
[7] |
张丹丹, 王驹, 赵君, 陈淑美, 黄琰淋, 高秋凤. 抑郁倾向对合作的影响:双人同步近红外脑成像研究[J]. 心理学报, 2020, 52(5): 609-622. |
[8] |
童丹丹, 李文福, 禄鹏, 杨文静, 杨东, 张庆林, 邱江. 科学发明情境中问题提出的脑机制再探[J]. 心理学报, 2020, 52(11): 1253-1265. |
[9] |
殷西乐, 李建标, 陈思宇, 刘晓丽, 郝洁. 第三方惩罚的神经机制:来自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19, 51(5): 571-583. |
[10] |
胡静初, 张蔚欣, 陈小婷, 王文清, 王子洁, 庄楚群, 冯彪, 郑希付. 远期恐惧记忆再巩固更新机制的线索选择性特点[J]. 心理学报, 2019, 51(3): 316-323. |
[11] |
张丹丹, 刘珍莉, 陈钰, 买晓琴. 右腹外侧前额叶对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社会情绪调节的作用:一项tDCS研究[J]. 心理学报, 2019, 51(2): 207-2015. |
[12] |
王思思, 库逸轩.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因果性作用[J]. 心理学报, 2018, 50(7): 727-738. |
[13] |
王慧慧, 罗玉丹, 石冰, 余凤琼, 汪凯.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大学生反应抑制的影响 *[J]. 心理学报, 2018, 50(6): 647-654. |
[14] |
江琦, 侯璐璐, 邱江, 李长燃, 王焕贞. 尾状核-眶部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J]. 心理学报, 2018, 50(6): 655-666. |
[15] |
王琼;王玮文;李曼;杜伟;邵枫. 阻断内侧前额叶皮质TrkB受体对大鼠认知和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6, 48(5): 509-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