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磨然, 方作之, 方建东. 如何建立聊天机器人与用户间的数字治疗联盟:关系线索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4): 669-683. |
[2] |
程婕婷, 史梦薇. “凭感觉”的热情与能力:社会认知内容的生理线索[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3): 443-454. |
[3] |
靳菲. 社交媒体分享线索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印象管理与自主感缺失[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8): 1785-1793. |
[4] |
万必成, 杨振, 李宏汀, 马舒. “有声有色”的触觉体验:来自多感觉通道整合的线索[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3): 580-590. |
[5] |
田珈源, 龙彦伶, 杨虹, 吴惠芳, 薛鹏, 蒋重清. 面孔-人格知觉中眼部线索及其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2): 2735-2745. |
[6] |
李丹惠, 杜建刚, 李晓楠. 注视线索对消费者的影响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1): 2607-2618. |
[7] |
于文勃, 王璐, 程幸悦, 王天琳, 张晶晶, 梁丹丹. 语言经验对概率词切分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5): 787-795. |
[8] |
李灵, 侯晓旭, 张亚, 隋雪. 食物线索注意偏向及其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2): 2040-2051. |
[9] |
梁静, 阮倩男, 李贺, 马梦晴, 颜文靖. 认知负荷取向下基于记忆-反应冲突的欺骗检测[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0): 1619-1630. |
[10] |
刘玉新, 陈晨, 朱楠, 张建卫, 王帅. 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质激活理论的缘起、现状和未来[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61-177. |
[11] |
赵亚军, 蔡永春, 张智君, 郭爽, 尧德中. 无意识条件下眼睛注视知觉与注视追随的加工分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21-21. |
[12] |
何丽萍, 申寻兵, 陈振彩, 卓芮芮, 李科定, 刘振南. 老年人的微表情识别与欺骗检测[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155-155. |
[13] |
刘振南, 申寻兵, 杨何晨, 何丽萍, 李科定, 卓芮芮. 微表情识别与欺骗检测能力的跨文化比较[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157-157. |
[14] |
吴婷, 郑涌. 人格判断的线索及其有效性[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533-543. |
[15] |
苏波波, 郑美红. 物质相关线索对成瘾者反应抑制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1): 1863-1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