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心理科学进展 ›› 2017, Vol. 25 ›› Issue (suppl.): 37-37.

•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心理旋转范式探讨视觉表象的个体差异

 叶晓燕; 张得龙; 倪冰; 董霁月; 蔡红杰   

  1.  
  • 出版日期:2017-08-26 发布日期:2017-08-12
  • 基金资助:
     

 

    

  1.  
  • Online:2017-08-26 Published:2017-08-12
  • Supported by:
     

摘要: 背景和目的:心理旋转是当前表象研究的经典实验范式。借助该范式, 研究者发现被试判断两个三维手柄形图形是否匹配所需的时间随着两个图形之间的角度差异(在纸平面或在深度平面)的增大而线性递增; 或者是被试判断字母或数字的正反情况所用的时间与这些字母或数字和直立位置的角度差的增大而递增。心理旋转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本研究主要运用字母的心理旋转范式探讨视觉表象产生(generate)、整合(compose)、觉察(inspect)和操作(rotate)能力的个体差异, 以及进一步借助脑网络分析技术揭示视觉表象强度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
方法:我们使用正反字母”R”作为实验刺激。字母”R”的角度有4种条件:0°, 60°, 120°和180°。具体的实验流程:在实验之前要求被试记忆正反”R”的所有条件; 然后给被试呈现一张正”R”的大致轮廓(2000ms); 之后呈现不同角度的正”R”或反”R”作为探测刺激, 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和准确的判断探测刺激是正R还是反R。
结果:(1)群组水平上被试判断字母的正反所用的时间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2)个体水平上发现并不是所有被试的反应时都随角度增加而增加; (3)根据反应时把被试分成快慢两组, 并用这两组fMRI数据做进一步的脑网络分析, 发现反应快组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小世界”属性, 以及最短路径长度更短。
结论:本研究表明心理旋转反应时快慢的差异可能代表被试表象能力的差异, 脑网络分析的结果表明视觉表象能力强的被试具有更快的信息转换速度, 然而反应时与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其背后是否涉及不同类型表征方式(非图画式表征), 仍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心理旋转, 视觉表象, 个体差异

Abstract:  

Key words: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