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红丽, 李振, 周梦楠, 陈政任. 赋能或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2): 1990-2004. |
[2] |
Yongyi Chen, Yu Zou, Xiaoyan Li, Ying Zhang, Guomei Zhou. “反差美”是否存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suppl.): 39-39. |
[3] |
吴凡, 胡月琴. 人格动态性:过程与特质整合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7): 1269-1287. |
[4] |
李婷, 孔祥博, 王风华. 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6): 1078-1093. |
[5] |
杨庆, 李亚琴. 不确定是坏的么?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特点及其解释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3): 338-349. |
[6] |
李东, 吴琦, 闫向博, 崔倩, 蒋重清. 第一印象中面孔-人格知觉和语音-人格知觉的异同[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3): 684-692. |
[7] |
骆紫薇, 吴毓婷. 福至心灵: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464-474. |
[8] |
李黎飞, 卫旭华, 程德俊. 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影响: 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2): 2681-2695. |
[9] |
田珈源, 龙彦伶, 杨虹, 吴惠芳, 薛鹏, 蒋重清. 面孔-人格知觉中眼部线索及其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2): 2735-2745. |
[10] |
张雯, 胡娜, 丁雪辰, 李俊一. 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的关联:一项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7): 1179-1194. |
[11] |
尹奎, 赵景, 周静, 聂琦. “大五”人格剖面: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10): 1866-1877. |
[12] |
刘依冉, 郝喜玲, 李晓依. 连续创业情境下自恋人格与关键创业行为变化机理[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7): 1083-1092. |
[13] |
蔡玉清, 董书阳, 袁帅, 胡传鹏. 变量间的网络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78-190. |
[14] |
刘振南, 申寻兵, 杨何晨, 何丽萍, 李科定, 卓芮芮. 微表情识别与欺骗检测能力的跨文化比较[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157-157. |
[15] |
吴婷, 郑涌. 人格判断的线索及其有效性[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533-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