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严磊, 原毅仁, 王娟, 张艳红, 杨林川. 社会认同对抑郁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4): 657-668. |
[2] |
严秋斯, 隋杨, 郝雪晶.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解释机制与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2): 338-352. |
[3] |
王碧英, 高日光, 舒夏俊. 职场地位:多面性及其动态影响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6): 904-923. |
[4] |
郭容, 傅鑫媛. 社会阶层信号及其对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7): 1268-1274. |
[5] |
刘宇平, 赵辉, 李姗珊, 张卓, 杨波.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司法启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0): 1726-1742. |
[6] |
严磊, 佐斌, 张艳红, 吴漾, 杨林川. 交叉分类及其对刻板印象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7): 1272-1283. |
[7] |
吴才智, 谌 燕, 孙启武, 于丽霞, 江光荣. 心理解剖及其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3): 503-517. |
[8] |
王新月, 王兴超, 雷雳, 王鹏程, 周浩. 社交网站在社会认同发展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1): 2024-2034. |
[9] |
王财玉. 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结的内涵、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5): 922-933. |
[10] |
辛素飞;明朗;辛自强. 群际信任的增进: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的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2): 290-299. |
[11] |
高承海;侯玲;吕超;万明钢. 内隐理论与群体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8): 1180-1188. |
[12] |
陈浩;薛婷;乐国安. 工具理性、社会认同与群体愤怒—— 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1): 127-136. |
[13] |
邹文篪;刘佳. 团队中的“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团队-成员交换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8): 1193-1204. |
[14] |
江光荣;于丽霞;郑莺;冯玉;凌霄.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6): 861-873. |
[15] |
严鸣;涂红伟;李骥. 认同理论视角下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及结构维度[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5): 624-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