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思源, 李雪冰. 不同频率经颅交流电刺激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9): 2053-2066. |
[2] |
刘笑晗, 陈明隆, 郭静. 机器学习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识别及转归预测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4): 851-862. |
[3] |
麻雅洁, 赵鑫, 贺相春, 任丽萍. 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有益还是有害?[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406-413. |
[4] |
郭静, 刘笑晗, 黄宁. 基于长尾效应的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转归机制及干预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0): 2154-2163. |
[5] |
张萦倩, 赵光义, 韩雨薇, 张静怡, 曹成琦, 王力, 张昆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 98-114. |
[6] |
程诚, 郭培杨, 杨丽, 王梦雅. 基于三元精神病态模型的精神病态认知-情感加工框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9): 1628-1646. |
[7] |
白玉, 杨海波. 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眼动研究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4): 737-746. |
[8] |
钱柳, 汝涛涛, 罗雪, 牛佳兴, 马永骏, 周国富. 睡眠限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9): 1493-1507. |
[9] |
于文华, 鲁忠义. 手势认知功能研究的新视角:“空间化”手势假设[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3): 426-433. |
[10] |
杨瑜, 李鸣, 陈红. 母性应激对母性行为和心理功能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28-140. |
[11] |
谢家全, 谢昌颐, 杨文登. 饥饿对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41-149. |
[12] |
张斌, 刘莹. 急性有氧运动对认知表现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6): 1058-1071. |
[13] |
王梓宇, 孔子叶, 朱荣娟, 游旭群. 任务转换训练和执行功能可塑性[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0): 1667-1676. |
[14] |
汝涛涛, 李芸, 钱柳, 陈庆伟, 钟罗金, 李静华, 周国富. 环境光照的认知功效及其调节因素与作用机理[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0): 1687-1702. |
[15] |
蒋浩. 自主任务转换中的重构和干扰[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9): 1624-1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