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彦垒, 胡志坚. 傅斯年的心理学探索及其贡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6): 1131-1140. |
[2] |
Kurt Pawlik. 地区层面上的心理学国际合作:以欧洲为例[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2): 241-250. |
[3] |
. 心理学作为国际化学科所面临的国际化挑战[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1): 1-6. |
[4] |
Kurt Pawlik. 心理学能从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学到什么?[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6): 833-843. |
[5] |
曹新美;刘翔平. 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 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4): 562-566. |
[6] |
杨莉萍. 心理学中话语分析的立场与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3): 532-538. |
[7] |
李炳全.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2): 315-. |
[8] |
麻彦坤.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1): 154-160. |
[9] |
叶浩生. 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6): 847-855. |
[10] |
钟建安,张光曦. 进化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5): 694-703. |
[11] |
陈永胜,陆丽青,梁恒豪. 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3): 372-378. |
[12] |
荆其诚,张航. 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2): 129-138. |
[13] |
杨莉萍. 析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的四个层面[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51-951~959. |
[14] |
杨莉萍.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312-319. |
[15] |
霍涌泉,梁三才. 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1): 152-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