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步霄, 白洁, 李晔, 郭永玉. 集体自恋:群际冲突的催化剂[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9): 2100-2116. |
[2] |
陈静, 冉光明, 张琪, 牛湘.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275-290. |
[3] |
武丽丽, 程刚, 张大均. 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8): 1358-1370. |
[4] |
朱亚琳, 金灿灿. 黑暗三联征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7): 1195-1209. |
[5] |
南瑜, 李红, 吴寅. 睾酮与人类攻击行为[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0): 1697-1712. |
[6] |
詹鋆, 徐宏飞, 任俊, 罗劲. 心理宣泄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宣泄的心理干预效果及潜在危害[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22-32. |
[7] |
谢家全, 谢昌颐, 杨文登. 饥饿对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41-149. |
[8] |
胡冰洁, 严璘璘, 夏文玲. 群体地位对面孔识别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suppl.): 38-38. |
[9] |
张洁婷, 张境锋, 高楷东, 文超, 崔汉卿, 刘金婷. 儿童期逆境与基因对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8): 1344-1353. |
[10] |
黄勖喆, 褚晓伟, 刘庆奇, 周宗奎, 范翠英.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7): 1248-1257. |
[11] |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基于中国学生群体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6): 1005-1018. |
[12] |
李晓晨, 常若松, 马锦飞.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4): 748-760. |
[13] |
张丽华, 苗丽. 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2): 2097-2108. |
[14] |
王浩, 俞国良. 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 106-116. |
[15] |
王轶楠. 自尊稳定性的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0): 1724-1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