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晓, 谢彬, 彭坚, 聂琦. 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与作用机理:基于调节匹配理论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7): 1463-1481. |
[2] |
张辉华. 社会网络视角的团队情绪智力[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8): 1381-1395. |
[3] |
龚艳萍, 陈卓, 谢菊兰, 谢笑春. 手机冷落行为的前因、后果与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7): 1258-1267. |
[4] |
付 悦. 高管团队认知对组织双元能力开发的作用机理研究: 基于组织性格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 14-25. |
[5] |
马欣然;任孝鹏;徐江. 中国人集体主义的南北方差异及其文化动力[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10): 1551-1555. |
[6] |
陈武英;刘连启.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1): 91-100. |
[7] |
朱迪;段锦云;田晓明. 组织中的社会阻抑:概念界定、影响结果和形成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1): 135-143. |
[8] |
杨林佩;石伟. 青少年恋爱关系:研究取向、方法与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3): 372-381. |
[9] |
刘金婷;蔡强;王若菡;吴寅. 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10): 1480-1492. |
[10] |
罗鸣春;黄希庭;苏丹. 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9): 1481-1488. |
[11] |
张建新;周明洁.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4): 574-585. |
[12] |
赵菊;佐斌. 情境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6): 828-835. |
[13] |
雷雳, 陈猛.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2): 169-177. |
[14] |
赵国祥;张德宗.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史纲[J]. 心理科学进展, 1995, 3(4): 51-56. |
[15] |
李铮. 论《菜根谭》中有关伦理、道德的思想[J]. 心理科学进展, 1994, 2(1): 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