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 戴维, H.史密斯. (1992).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 (顾昕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 |
陈雪峰 . ( 2018).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刊, 33( 3), 308-317.
|
3 |
戴维E . 罗哈尔,梅利莎 A. 米尔凯,杰弗里 W. 卢卡斯.( 2014). 社会心理学 (郑全全, 张锦, 王晓梅等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
4 |
戴维P . 霍顿.( 2013). 政治心理学:情境、个人与案例(尹继武, 林民旺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
5 |
杜丹 . ( 2017). 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管理观察, ( 25), 73-75.
|
6 |
吉姆· 斯达纽斯, 费利西娅·普拉图. (2010). 社会支配论 (刘爽,罗涛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7 |
乔纳森· H· 特纳. ( 2009). 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 (孙俊才, 文军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
8 |
菲利普·津巴多, 罗伯特·约翰逊, 薇薇安·麦卡恩. (2016).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钱静,黄珏苹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 |
傅小兰 . ( 2017).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论坛, ( S2), 124.
|
10 |
李晓明, 袁晶, 宗慧文 . ( 2014). 简析心理学研究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 ( 4), 53.
|
11 |
罗清旭, 杨鑫辉 . ( 2001). 心理学研究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心理学动态, 9( 1), 77-81.
|
12 |
吕小康 . (2019-01-08). 社会心理服务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报, p. 11.
|
13 |
吕小康, 汪新建 . (2018a).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心理技术与应用, 6( 10), 582.
|
14 |
吕小康, 汪新建 . (2018b).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 心理科学, 41( 5), 1026-1030.
|
15 |
马克·格兰诺维特 . (2019).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 (罗家德, 王水雄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
16 |
彼得· 桑德斯 . (2005). 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 (张浩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17 |
彼得· 什托姆普卡 . (2011). 社会变迁的社会学 (林聚任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8 |
王俊秀 . ( 2011). OECD的幸福指数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民主与科学, ( 6), 69-71.
|
19 |
王俊秀 . ( 2014). 社会心态: 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社会学研究, 29( 1), 104-124.
|
20 |
王俊秀 . ( 2016). 社会时间、社会发展与社会心态——迈向一种发展的社会心理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11), 125-129.
|
21 |
王俊秀 . ( 2017).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30年: 回顾与展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0( 4), 10-16.
|
22 |
王俊秀 . ( 2018). 社会心理学如何响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心理技术与应用, 6( 10), 579-589.
|
23 |
王俊秀 . ( 2019-01-08). 从心理健康到幸福社会. 光明日报, p. 11.
|
24 |
王俊秀, 刘晓柳 . ( 2019). 现状、变化和相互关系: 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及其提升路径. 江苏社会科学, ( 1), 41-49.
|
25 |
威廉∙杜瓦斯 . (2011). 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 (赵蜜,刘保中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6 |
辛自强 . ( 2018 a).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 心理技术与应用, 6( 5), 257-261.
|
27 |
辛自强 . ( 2018 b).社会心理服务不等同“治病救人”. s北京观察, ( 9), 16-17.
|
28 |
辛自强 . ( 2019 -01-08).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之需. 光明日报, p. 11.
|
29 |
俞国良, 谢天 . ( 2015). 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靶场”. 河北学刊, 35( 2), 133-139.
|
30 |
张琴 . ( 2009). 心理学学科分支体系与其文献分类研究. 晋图学刊, ( 6), 4-7.
|
31 |
张曙光 . ( 2019).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 两种基本人观模型的认识论基础及其演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40( 1), 211-218.
|
32 |
Boyack K. W., Klavans R., & Börner K . ( 2005). Mapping the backbone of science. Scientometrics, 64( 3), 351-374.
|
33 |
Burr ,V. (2002). The person in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
34 |
Cacioppo, J. ( 2007). Psychology is a hub science. Observer, 20( 8).
|
35 |
McClelland,D . (1967). The achieving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
36 |
RossL., &Nisbett R.E, . ( 2011). 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Pinter & Martin Ltd.
|
37 |
YangY.-J., &Chiu, C.-Y . ( 2009). Mappi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Forty years of APA journal citations (1970-2009).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 4), 349-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