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确指出使用IPA的原因 ●在做研究之前, 要想好为什么要选用IPA, 而非扎根理论、话语分析或主题分析等。选用IPA主要的原因在于想通过研究者的解释(诠释学)去理解特定群体(特则取向)的生活经验(现象学)。 2. 关注点应清晰明确 ●好的IPA研究都有着清晰的主题。一般来说, 有三种类型的研究主题: (1) “X群体如何看待Y经历?”, 比如Smith和Rhodes (2015)对抑郁症病人如何看待其第一次抑郁症发作经历的研究; (2) “X群体如何看待Z概念?”, 比如研究神职人员对人是什么样这一问题的看法(Vignoles, Chryssochoou, & Breakwell, 2004); (3) “X群体如何看待Y经历对Z概念的影响?”, 比如研究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何看待和处理疾病对他们自我感知的影响(Clare, 2003)。 3. 选取较为同质的研究对象 ●IPA研究得益于对某一特定群体在特定背景下的生活经验的深入探究, 因此应选取较为同质的研究对象, 即使选取的研究对象在一些对该生活经验影响较大的社会人口学变量上较为一致。 4. 进行高质量的访谈 ●通过有效的访谈获取资料是好的IPA研究的先决条件, 这需要访谈者掌握熟练的技巧来进行提问和追问。IPA一般采用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或非结构化访谈。 5. 采用迭代的分析流程 ●诠释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诠释学循环, 指的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要了解任何特定的部分, 需要看整体, 对整个文本的了解, 可能会加深对部分文本的理解; 要了解整体, 需要要看部分, 对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 可能会促进对文本整体的理解。 ●虽然IPA给出了6个步骤的分析流程, 但这只是对一般流程的指导。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 需要反复分析和思考资料, 要求动态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6. 使用足够的摘录以支持主题 ●研究需要引用足够的摘录来支持其提取出来的主题。在样本量为1~3的研究中, 每个主题下需要有来自所有研究对象的摘录; 在样本量为4~8的研究中, 每个主题下至少应有3位研究对象的摘录; 当研究的样本量大于8时, 每个主题下至少应有3位研究对象的摘录同时注明每个主题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出现的频次; 或每个主题下至少包含一半研究对象的摘录。 7. 要求研究者的解释而不仅是描述 ●IPA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强调研究者的解释。这里涉及一个双重诠释的过程:研究者尝试理解研究对象对自身生活经验的理解。不过解释应始终基于文本而进行, 且存在不同的层次。 8. 分析需要显示出研究对象间的趋同和分歧 ●当IPA研究有不止1位研究对象时, 结果部分需要呈现研究对象间共同的主题, 也需要展示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文章需要展现并分析不同研究对象如何以不同的、独特的方式来体现该共同主题。对相似与差异、趋同和分歧的细致分析是优秀IPA研究的标志。 9. 使用独立核验来保证质量 ●将研究的所有资料(研究计划、访谈提纲、录音、转录稿、分析过程及报告)提供给没有参与该研究过程的研究者, 让他们根据这些资料来检查最终的报告是否合理、可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