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编者寄语
    彭聃龄
    2000, 32 (增刊):  1-2. 
    摘要 ( 63 )   PDF(465KB) ( 33 )  
    English Version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和日语的认知研究
    汉字中字表征和部件表征的关系
    Marcus Taft, Xiaoping Zhu, Guosheng Ding
    2000, 32 (增刊):  3-12. 
    摘要 ( 148 )   PDF(543KB) ( 418 )  
    English Version
    在中文中,许多复杂汉字的部件本身也是汉字(如:“肥”和“明”中的“月”)。该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是某些部件作为整体汉字的一部分的语义表征和作为单独汉字的语义表征之间的关系。是部件表征启动了汉字表征,还是汉字表征启动了部件表征?也许这些表征是相互独立的。该研究前3个实验使用合成字为材料,通过控制字频的字汇判断任务来研究这个问题。这里的字频或者是基于部件作为汉字的一部分,或者是基于部件作为单独汉字出现的次数。结果表明,实验中所有水平的部件频率都对包含这一部件的汉字再认有一定作用。而且,如果某个字是另一个复杂汉字的部件,被试对这个字的反应也会受到影响。这些结果支持了复杂汉字的呈现激活其部件表征的理论。另一研究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观点,该研究发现,能够作为部件的非字很难被识别为非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字识别的功能性拼字单位
    陈绍庆, 刘英茂
    2000, 32 (增刊):  13-20. 
    摘要 ( 118 )   PDF(700KB) ( 84 )  
    English Version
    该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汉字识别的功能性单位。实验一和实验二重复了Chen, Allport与Marshall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6, 49A, 1024-1043)的研究,但在 “同-异”判断作业中,不但安排了高频字,而且安排了低频字,同时改变了“不同”材料的配对结构。结果发现,笔划型态只在高频字“同”判断中扮演着功能性单位的角色。实验三采用字汇判断作业,结果发现,汉字识别过程中笔划型态不扮演功能性拼字单位的角色。总之,笔划型态只有在特殊作业的要求下,才是功能性拼字的单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成字部件的心理表征
    丁国盛, MarcusTaft, 朱晓平
    2000, 32 (增刊):  21-26. 
    摘要 ( 142 )   PDF(406KB) ( 189 )  
    English Version
    汉语中有些复合字的两个部件恰好是一个双字词的两个成分字(如“好”和“女子”),该研究考察了这一特点是否会影响这类复合字或双字词的识别。实验一比较了这类复合字(例如,“好”)与相应的对照复合字(也是由两个成字部件构成,但这两个部件对应的汉字构不成一个双字词,例如,“时”)的识别,发现前者的反应时比后者要短。这说明该特点对复合字的识别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实验二比较了具有这类特点的双字词和相应的对照词的识别,发现两者在反应时和错误率上均没有区别。这说明这一特点对双字词的识别没有影响。这一不对称的结果提供了理解汉字及部件的心理表征方式的新依据。文章的结论是,部件表征由和它的形状相同的汉字表征及其相应的位置信息共同激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字阅读中语言的通达与表征: II. 形声字与其邻近字的语音激活及其交互作用
    杨珲, 彭聃龄
    2000, 32 (增刊):  27-33. 
    摘要 ( 124 )   PDF(478KB) ( 25 )  
    English Version
    探讨了汉字语音激活的多层次性、普遍性、整字与邻近字语音激活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等问题。以启动–命名为实验范式,结果表明:在汉字加工早期,汉字的语音得到了显著激活,而且高频和低频汉字的语音激活时间有所不同,高频字早于低频字。另外,邻近字的语音激活发生得比较晚,在SOA为84ms时达到了显著,表现出对整字语音激活的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体现在低频字中。根据实验结果,该文提出:汉字整字和邻近字之间遵循“整字优先”和“高频优先”的原则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字再认和命名任务中字义、字音、字形启动效应的比较研究
    吴瑞屯, 周泰立
    2000, 32 (增刊):  34-41. 
    摘要 ( 115 )   PDF(593KB) ( 177 )  
    English Version
    通过运用启动范式和对字频及启动刺激呈现时间的控制,评价了同音启动、语义相关启动和同形启动在汉字识别和命名任务中的效应。在高频字中,同音启动和语义相关启动在命名和识别任务中均不显着,但字形启动的抑制效应在两种任务中均显着;当目标字是低频字时,语义启动效应在识别和命名任务中的各种情况下均显着,而同音启动仅在某些情况中显着。这些结果验证了作者在以前文章中的结论。研究发现,尽管字频效应极为显著,而且语义启动效应在低频字上也存在,但同音启动效应在两种任务上并未被稳定观测到,同音启动的程度在各情况下皆不高于语义启动。该研究的结论与Perfetti等提出的理论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双字词识别中的多音字效应
    彭聃龄, 徐世勇, MarcusTaft, 刘颖
    2000, 32 (增刊):  42-46. 
    摘要 ( 180 )   PDF(626KB) ( 48 )  
    English Version
    本文主要涉及了两个理论问题:一、影响语音识别的因素;二、语音在语义通达中的作用。 实验一采用命名作业,以首字为多音字的双字词为材料,从词语境的层次,探讨影响汉字语音加工的因素。结果发现,对含有多音字的双字词的命名比由单音字构成的双字词的命名的反应时要长,错误率要高。说明在命名过程中,存在着多音字的语音效应。 实验二和实验三利用实验一的材料,分别采用词汇判断和范畴判断作业,探讨了语音在语义通达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在实验一中出现的多音字效应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只有微弱的表现。结果支持了语义可由视觉通路直接通达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字假合成词类词性的评定:阅读汉语合成词时的整体加工和分析加工
    Hirofumi Saito, Masahiro Kawakami, Yoshinobu Yanase, Hisashi Masuda
    2000, 32 (增刊):  47-55. 
    摘要 ( 143 )   PDF(424KB) ( 113 )  
    English Versio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书法知识经验者在书法字审美过程中的眼动特点研究
    沈德立, 白学军, 阎国利
    2000, 32 (增刊):  56-59. 
    摘要 ( 137 )   PDF(953KB) ( 66 )  
    English Version
    利用眼动仪,记录了7名书法知识经验较多者和9名书法知识较少者对书法作品审美时的眼动过程。书法作品共7类结构的汉字,每类结构的字10个。要求被试判断每次呈现的一对字中哪一个字书写得更为美观。结果发现:书法知识经验的多少显著影响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书法知识经验较多者对书法作品的加工更为仔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字汇辨识作业:一个探讨汉字辨识历程的新方法
    胡志伟, 郑谷苑
    2000, 32 (增刊):  60-65. 
    摘要 ( 127 )   PDF(440KB) ( 24 )  
    English Version
    在“字汇判断作业”中,每个尝试都会呈现一个刺激项,让受试者做“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字”的判断。过去的研究者认为,“字汇通达”是执行“字汇判断作业”的必要心理历程;所以“字汇判断作业”一直是研究者最常用来探讨文字辨识历程的研究方法。然而有一些探讨英文字辨识历程的研究者指出,除了“字汇触接”历程之外,受试者还可以根据字的熟悉度,来执行“是不是字”的判断。这显示,“字汇判断作业”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字辨识历程的方法。
    “字汇判断作业”也是探讨汉字辨识历程的常用方法。然而,以这种方法探讨汉字的辨识历程,除了会产生类似英文研究的问题外,还会发生其它的问题。例如,一个中文读者绝少在日常生活中做“是不是字”的判断;所以本研究认为“字汇判断作业”并不是一个适合用来探讨汉字辨识历程的实验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探讨汉字辨识历程的方法。这种名为“字汇辨识作业”的方法和“字汇判断作业”非常相似,只是受试者在实验中不做“是不是字”的判断,改做“认不认识这个字”的表示。实验发现,和“字汇判断作业”比较,从事“字汇辨识作业”的受试者比较不会对“假字”做出假警报反应。这个研究结果显示,“字汇辨识作业”比“字汇判断作业”更适合用来探讨汉字的辨识历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句子理解
    句型和语义可逆性在汉语句子理解中的作用
    江新, 荆其诚
    2000, 32 (增刊):  66-72. 
    摘要 ( 122 )   PDF(554KB) ( 94 )  
    English Version
    探讨句型和语义可逆性在汉语简单句理解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施事判断任务,实验二采用快速句子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对不同句型和语义可逆性的句子进行判断,发现句型和语义可逆性的作用在不同任务条件下不相同,句型在句子理解中的作用不受句子语义的影响。实验三采用的句子包含特殊的动词(即要求动物性名词做受事,例如惊醒),发现动词类型不改变句型和语义可逆性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最后联系句法自主模型对这些结果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时间进程
    佘贤君, 张必隐
    2000, 32 (增刊):  73-76. 
    摘要 ( 90 )   PDF(499KB) ( 23 )  
    English Version
    通过两个跨通道启动实验,探讨了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时间进程。实验一发现,在惯用语的第二个字后面,高预测性惯用语的比喻意义被激活,低预测性惯用语的比喻意义未被激活。实验二发现,在惯用语的第二个字后面,高预测性惯用语的字面意义未被激活,而低预测性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却被激活。研究结果证明了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分解储存的,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远程言语交流中的误解分析
    周国梅, 傅小兰
    2000, 32 (增刊):  77-81. 
    摘要 ( 105 )   PDF(650KB) ( 212 )  
    English Version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远程言语交流中的误解现象。48名(24组)大学生被试参加了1个实验。每组内由两人进行远程对话交流,合作完成地图任务。实验变量为声音延迟,分为延迟20毫秒和延迟1000毫秒两种实验条件。每种实验条件各12组被试。分析了被试的对话,并测试了他们的人格特质。该文归纳出远程言语交流中导致误解产生的四个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声音延迟量对误解有显著影响;人格特质对误解中的口误现象也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发展和沟通
    汉语儿童复合词构词意识的发展与阅读理解
    徐彩华, 宋凤宁, 张必隐, 李镗
    2000, 32 (增刊):  82-86. 
    摘要 ( 119 )   PDF(656KB) ( 35 )  
    English Version
    考察汉语儿童复合词构词意识的发展、运用及其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结果发现:(1) 复合词构词意识发生得比较早,2年级时儿童就能意识到复合假词和复合非词的不同。 (2) 高语言能力儿童构词意识的发生与运用同步,2年级时就能运用构词意识理解透明新词;低语言能力儿童构词意识的运用晚于高语言能力儿童构词意识的发生,4年级时才能运用构词意识理解新词。(3) 构词意识的发生对2年级阅读理解有影响,构词意识的运用对2、4、6年级阅读理解均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参照交流中听者的反应类型对讲者言语再编码的作用
    王立新, 彭聃龄, Janine Beaudichon
    2000, 32 (增刊):  87-91. 
    摘要 ( 87 )   PDF(659KB) ( 40 )  
    English Versio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语言理解能力的测试研究
    杨丽霞, 陈永明, 崔耀
    2000, 32 (增刊):  92-95. 
    摘要 ( 302 )   PDF(472KB) ( 118 )  
    English Version
    采用多媒语言理解测试和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测量了汉语语言理解能力。多媒语言理解测试根据Gernsbacher的多媒理解量表编制而成,用以测量汉语综合理解能力。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是莫雷编制的《语文阅读水平测量》中的一个分测验,用以测试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结果表明:⑴多媒语言理解测试与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之间有显著相关;⑵汉语综合理解能力可能包含多个成分;⑶书面语言的阅读理解与口头语言的听力理解显著相关,说明外部语言的理解基本独立于信息传递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语研究
    语境信息的记忆与双语的语义存储
    李荣宝, 彭聃龄
    2000, 32 (增刊):  102-105. 
    摘要 ( 79 )   PDF(416KB) ( 58 )  
    English Versio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国学生加工汉字形声字的特点
    陈慧, 孟庆茂
    2000, 32 (增刊):  106-109. 
    摘要 ( 97 )   PDF(528KB) ( 23 )  
    English Version
    以52名在北京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为被试,该研究探讨了外国学生加工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实验材料取自《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水平大纲》中的40个形声字,这40 个形声字均为双部件、左右结构、声旁独立成字。研究结果表明:外国学生在识别形声字时,也存在着频率效应和规则性效应,而且二者也有交互作用;与中国小学生相比,外国学生更快地了解了形声字声旁表音的作用及局限性;外国学生加工形声字时双字词语境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学生自身特点、母语的影响和教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和阅读障碍
    同音判断过程中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语音通达
    孟祥芝, 舒华, 周晓林
    2000, 32 (增刊):  110-112. 
    摘要 ( 130 )   PDF(512KB) ( 129 )  
    English Version
    采用即时同音判断任务,通过控制前后呈现的两个字的字形结构相似性,该研究考察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通达过程的特点。结果发现:与完全无关的字相比,字形相似字的出现,会促进具有相同语音表征形似字的语音激活,抑制不同语音表征形似字的语音激活。这种作用因读者阅读水平高低而有所不同,与同年龄的阅读发展正常儿童相比,阅读障碍儿童同音判断反应时和正确率受前后呈现字对的字形结构相似性影响更大。具体而言,在“是”反应中,字形结构相似的字对对同音判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否”反应中,字形结构相似的字对对同音判断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因此,汉语视觉字词的语音激活受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字的影响,影响程度与读者阅读水平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布洛卡氏和传导性失语症患者的词汇障碍
    崔刚
    2000, 32 (增刊):  113-120. 
    摘要 ( 440 )   PDF(653KB) ( 105 )  
    English Version
    根据24位失语症患者(其中布洛卡氏和传导性失语症患者各12位)在接受失语症检查时的现场录音材料,并通过与正常人语言的比较,分析了布洛卡氏和传导性失语症患者的词汇障碍。研究结果表明, 两类患者在词汇障碍方面的差异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同的刺激形式对患者命名的准确性具有较大的影响,患者对图片或实物的命名能力明显地好于对语言描述的命名能力;当患者遇到命名困难时, 语音提示有助于他们提取所需的词;词的长度,既一个词所含词素的多少对命名成败的影响不大;两种失语症患者都有可能受到近期效应的影响,对刚刚听到或使用过的词汇,患者提取的速度更快;命名错误的绝大部分属于语义错误,失语症患者倾向于使用上义词代替下义词,但是很少使用反义词;某些词汇的词首或词尾部分对于失语症患者来说更容易提取;当患者出现命名困难时,他们可能会利用构词法自造一些词;患者在使用虚词方面的困难要超过实词,而在实词之内,形容词和副词更容易受到失语症的影响;过度激活可能是造成命名中混合与增加错误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人中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症的语义启动的初步研究
    Naoyasu Motomura, Yoji Tomota, Takashi Seo
    2000, 32 (增刊):  121-124. 
    摘要 ( 126 )   PDF(572KB) ( 170 )  
    English Version
    用日语中单个汉字为材料,采取词汇判断的方法,研究了12名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症(DAT)患者和10名正常人的语义启动效应。结果显示,两种被试都有显著的语义启动效应,但DAT患者的启动量显著高于正常人。DAT患者的启动量高于60 ms。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超常启动”。研究认为,阿尔采默痴呆症可能与这种“超常启动”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