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5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藏语阅读中中央凹词频效应及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影响
    高晓雷, 李晓伟, 孙敏, 白学军, 高蕾
    2020, 52 (10):  1143-1155.  doi: 10.3724/SP.J.1041.2020.01143
    摘要 ( 3705 )   HTML ( 223 )  
    PDF(701KB) ( 386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在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中, 对于眼动控制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尤其是阅读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分配是序列分布还是平行分布的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论和分歧。藏语是拼音文字, 但它同时又具有汉语的特点, 独具语言特色。因此, 通过对藏语阅读过程中中央凹词频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 可以在一种已有研究未曾涉及的文字系统中进一步推动上述争议的解决。本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法, 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操纵了中央凹词频(高频、低频), 考察藏语阅读中中央凹词的词频效应及词频延迟效应, 结果发现, 藏语阅读中存在词频效应及词频延迟效应。实验2同时操纵中央凹词频和副中央凹预视词类型, 借助边界范式, 考察藏语阅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中央凹词频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 藏语阅读中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 且与低频中央凹词相比, 高频中央凹词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促进作用更大。两个实验结果表明:(1)藏语阅读中存在显著的词频效应, 且表现在词汇加工的整个过程; (2)藏语阅读中存在显著的词频延迟效应, 并贯穿于词汇加工的整个过程; (3)藏语阅读中存在显著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 读者能通过副中央凹预视提取到语音和字形信息。藏语阅读中中央凹词频影响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大小, 且词频只在词汇加工的早期对形的预视信息的提取产生影响, 即在形似预视条件下高频词的预视效应更大; (4)本研究发现的词频延迟效应及副中央凹预视效应, 支持了E-Z读者模型中有关副中央凹序列加工的观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码强度对字体大小效应的影响
    赵文博, 姜英杰, 王志伟, 胡竞元
    2020, 52 (10):  1156-1167.  doi: 10.3724/SP.J.1041.2020.01156
    摘要 ( 4038 )   HTML ( 578 )  
    PDF(710KB) ( 675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采用3个实验考察编码强度对字体大小效应的影响, 探讨由于知觉特征而引发的元认知错觉的内在产生机制(实验1)与有效的矫正措施(实验2和实验3)。结果发现:(1)大字体词语的知觉流畅性显著优于小字体, 并且贝叶斯多层中介分析结果表明, 知觉流畅性对字体大小效应起部分中介作用(实验1); (2)随着编码强度的增加, 由字体大小引起的学习判断错觉逐渐消失(实验2和实验3)。以上结果表明, 刺激的知觉特征(字体大小)对个体学习判断的影响, 随编码强度激活线索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这一结果为真实教学情境中提高学习者的编码强度, 进而削弱学习判断对知觉特征线索的依赖, 并准确地监测自身的学习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思维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
    耿晓伟, 刘丹, 牛燕华
    2020, 52 (10):  1168-1177.  doi: 10.3724/SP.J.1041.2020.01168
    摘要 ( 4249 )   HTML ( 530 )  
    PDF(667KB) ( 693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人们在决策前需要对决策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预测。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事件对情感的影响, 这被称为影响偏差。本研究从双系统理论出发, 考察了分析思维是否会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实验1(采用图片启动)和实验2(采用语言流畅性任务)考察了分析思维对影响偏差的影响, 并分析了情感预测程度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现场中以真实的决策(生育二孩)为例, 考察了分析思维启动对情感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会降低情感预测强度, 进而降低影响偏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期交流与创造力的关系: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栾墨, 吴霜, 李虹
    2020, 52 (10):  1178-1188.  doi: 10.3724/SP.J.1041.2020.01178
    摘要 ( 3470 )   HTML ( 462 )  
    PDF(655KB) ( 688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该研究探讨了预期交流对创造力的影响, 以及解释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验1采用结构性想象任务探讨预期交流是否影响创造力。结果表明, 相较于没有预期交流, 预期交流条件下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实验2采取了创意产生任务, 并探讨了解释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当完成抽象的、高解释水平任务时, 相较于无预期交流, 预期交流条件下个体在新奇性和变通性两个维度上表现出了更高的创造力; 当完成具体的、低解释水平任务时, 预期交流的效应不复存在。也就是说, 只有当创造力任务要求高解释水平的抽象思维时, 预期交流才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总结而言, 本研究在过往对于交流与创造力以及解释水平与创造力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 对于抽象创造力任务, 虽然真正的信息交流尚未发生, 但仅仅对于交流的预期就会提高创造力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意识到错误影响错误后调整的电生理证据
    王丽君, 索涛, 赵国祥
    2020, 52 (10):  1189-1198.  doi: 10.3724/SP.J.1041.2020.01189
    摘要 ( 1540 )   HTML ( 186 )  
    PDF(5053KB) ( 241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现有研究一致认为意识到错误可引起错误后调整, 但是未意识到错误能否促使个体进行错误后调整尚存争议。本实验采用基于go/no-go范式的错误意识任务考察上述问题, 并根据被试对自己按键反应正误主观报告将no-go错误反应分为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行为结果发现, 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后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正确击中试次(正确go试次)后正确率; 但是, 意识到错误后试次反应时显著快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 未意识到错误后反应时显著慢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该结果表明两类错误均优化了错误后行为表现, 但是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加快, 未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减慢。进而, 时频分析发现意识到错误相较于未意识到错误诱发显著更强的alpha波能量。并且, 前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前已诱发alpha波, 后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反应后诱发alpha波。该结果表明意识到错误一直处于持续的注意监控中, 而未意识到错误是任务引起的暂时注意控制。因此, 本实验说明错误意识影响错误后调整, 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主动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而未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反应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θ频段(4~8 Hz)的活动反映了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信息的加工
    蒋宇宸, 蔡笑, 张清芳
    2020, 52 (10):  1199-1211.  doi: 10.3724/SP.J.1041.2020.01199
    摘要 ( 1334 )   HTML ( 136 )  
    PDF(8414KB) ( 176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大脑的神经振荡往往反映了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语言理解的研究发现大脑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的加工密切相关, 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探究语言产生过程中大脑特定频段活动与音节加工的联系。我们通过EEG时频分析技术, 采用掩蔽启动范式, 考察了23名健康被试在图片命名过程中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加工过程的关系。行为结果发现, 当启动词和目标图名称之间存在音节相关时, 个体的命名反应时快于音节无关的条件, 而音素相关条件的命名反应时慢于音素无关条件。时频结果发现, 在刺激出现后的270~460 ms, 音节相关条件下个体θ频段神经振荡的能量显著低于音节无关条件, 音素相关与音素无关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 我们认为汉语口语产生中大脑θ频段的活动反映了对音节的加工, 从神经振荡指标上为音节是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提供了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执行功能的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
    王元, 李柯, 盖笑松, 曹逸飞
    2020, 52 (10):  1212-1223.  doi: 10.3724/SP.J.1041.2020.01212
    摘要 ( 2892 )   HTML ( 277 )  
    PDF(788KB) ( 419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以基于即时反馈的Stop Signal范式为训练任务, 考察3周训练是否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执行功能产生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发现青少年、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训练效应。两个实验组均产生了对反应抑制Go/No-go任务的迁移效应; 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对干扰抑制Stroop任务的迁移效应。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对2-back任务的迁移效应; 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在2-和3-back任务上的迁移效应。所有组别都未能出现对推理能力的迁移。研究证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 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能够对执行功能产生训练和迁移效应, 但迁移仅限于抑制和工作记忆等基础成分, 无法改善推理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对过度进食的影响:基于生命史理论
    罗一君, 牛更枫, 陈红
    2020, 52 (10):  1224-1236.  doi: 10.3724/SP.J.1041.2020.01224
    摘要 ( 5964 )   HTML ( 718 )  
    PDF(550KB) ( 916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在生命史理论的视角下, 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揭示了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对过度进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招募处于生命早期阶段的91名初中生(年龄12~14岁), 采用饱食进食(Eating in the absence of hunger, EAH)范式, 结果发现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个体饱食状态下的高热量食物选择(即过度进食); 研究2招募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暴发背景下301名武汉市居民(高死亡威胁组)和179名其他省市居民(控制组) (年龄18~60岁)为被试, 通过问卷法回溯性地测量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并探究其影响当前过度进食的机制, 结果发现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通过生命史策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过度进食。同时, 死亡威胁(新冠病毒疫情)扩大了环境不可预测性通过生命史策略间接影响过度进食的效应, 而社会支持则能缓冲这一效应。研究结果为COVID-19背景下和灾后居民的健康进食干预提供了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拥挤影响消费者情绪和购物反应的元分析
    柳武妹, 马增光, 卫旭华
    2020, 52 (10):  1237-1252.  doi: 10.3724/SP.J.1041.2020.01237
    摘要 ( 6414 )   HTML ( 819 )  
    PDF(858KB) ( 945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拥挤是由社会(人群)运动空间和物理空间受限引发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随着消费者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拥挤, 近些年来消费者行为领域对拥挤的关注逐渐增多, 但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通过元分析方法获得了38个研究、81个样本的149个效应值, 分别探讨了两类拥挤对消费者情绪和购物反应(趋近型购物反应与回避型购物反应)的影响, 并尝试找出以往研究结果表现出异质性的原因。从情绪层面来看, 社会拥挤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极情绪, 负向影响自主感知; 空间拥挤负向影响消费者积极情绪, 正向影响消极情绪。从购物反应层面来看, 社会拥挤会显著增强消费者的趋近型购物反应(ρ = 0.208, N = 28624), 增加风险规避, 并负向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态度和意愿(ρ = -0.135, N = 10094); 空间拥挤对消费者趋近型购物反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能负向影响回避型购物反应(ρ = -0.409, N = 3223)。进一步的调节分析发现, 购物环境类型、研究情境的真实性、是否为学生样本、以及样本来源于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等能够调节拥挤对消费者部分情绪和购物反应的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 并对管理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