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在情感素质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情感素质问卷》(内含6个分问卷), 并对全国3类地区14座城市100所大学的11982名大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情感素质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是适合研究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原创性的有效测评工具; 大学生情感素质具有2层面6大类33种情感的结构, 呈现丰富情感, 且总体发展水平尚好, 其中道德、生活情感发展水平较高, 人际、审美、理智情感和情绪智力等相对较低; 男女大学生之间和本专科大学生之间存在情感素质的结构性差异; 有获奖经历、学业自评高及无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情感素质水平较高;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舆论的关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我高要求、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艾勒悖论的第一项决策任务属于三结果决策任务, 这对齐当别模型以及鉴别其不同判断任务间的优势都具有特殊意义。本研究通过3项子研究系统的探讨了不同表征方式(“最好−最坏”, “好−坏”)、不同判断任务(经典判断任务与联合判断任务)、不同数量级的结果值(万元级、百万元级以及亿元级)以及不同决策情境(迫选, 非迫选)上, 齐当别模型对艾勒悖论的解释力。结果显示:无论是迫选情境还是非迫选情境, 经典的艾勒悖论均可被齐当别模型解释, 但应基于“好−坏”而非“最好−最坏”表征维度; 齐当别模型的联合判断任务在三结果决策任务上的预测力也再次被证明优于经典判断任务。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是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表明, 安全的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但亲子依恋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在发展系统理论及依恋理论指导下, 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检验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及不良同伴交往对上述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心理资本问卷、不良同伴交往问卷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对737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后, 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 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 不良同伴交往调节了“亲子依恋→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 即当初中生的不良同伴交往偏多时, 亲子依恋对心理资本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发现表明, 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心理资本, 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但是, 较高的不良同伴交往会阻碍亲子依恋积极作用的发挥。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个人系统对亲社会行为的联合作用, 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初次购买之时, 商品陈列方式(基于属性与基于利益的陈列方式)和先验品牌知识(强势与弱势的品牌强度)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研究发现, 商品陈列方式显著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这是因为商品陈列方式能够影响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解释水平。由于解释水平的不同, 商品陈列方式引发了消费者对商品多样性感知和产品质量感知的差异, 最终影响了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研究还发现, 由于影响了消费者搜获和获取产品信息的动机, 先验品牌知识(品牌强度)调节了这一影响关系。具体表现为, 在弱势品牌的条件下, 商品陈列方式显著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 但在强势品牌的条件下, 商品陈列方式对消费者品牌选择决策的影响效应不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