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栏: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010~2020中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
    黄潇潇, 张亚利, 俞国良
    2022, 30 (5):  953-96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953
    摘要 ( 2399 )   HTML ( 173 )  
    PDF(574KB) ( 3859 )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莫衷一是, 为整合调查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对2010~2020年来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 95% CI = [0.16, 0.37])、抑郁(14.6%, 95% CI = [0.12, 0.18])、焦虑(12.3%, 95% CI = [0.06, 0.23])、攻击行为(4.1%, 95% CI = [0.02, 0.10])、退缩(3.8%, 95% CI = [0.02, 0.06])、违纪行为(3.7%, 95% CI = [0.02, 0.07])、躯体化(3.6%, 95% CI = [0.02, 0.07])。(2)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 我国小学生除了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偏高外, 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未来应开发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工具及检出标准, 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精准干预提供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0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
    张亚利, 靳娟娟, 俞国良
    2022, 30 (5):  965-977.  doi: 10.3724/SP.J.1042.2022.00965
    摘要 ( 1837 )   HTML ( 120 )  
    PDF(554KB) ( 2598 )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在诸多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 未能为心理健康政策制定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充分依据。为明确心理健康问题的整体检出率并澄清其影响因素, 对2010~2020年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 初中生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检出率排在前三位;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随年代发展呈恶化趋势, 其中焦虑和自杀企图尤为明显;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饱受测量工具、检出标准和检出时间不统一的影响;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整体上随年级而增加, 其中焦虑尤为明显; 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 自杀尤为明显; 中西部地区的初中生比东北和东部地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焦虑和自我伤害。未来应立足中国大地研制科学的测量工具和筛查标准并建立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
    于晓琪, 张亚利, 俞国良
    2022, 30 (5):  978-99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978
    摘要 ( 5424 )   HTML ( 202 )  
    PDF(537KB) ( 3086 )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亟需关注, 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究, 但结果并不一致。为明确近10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对检索后获得的252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 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 (2.9%)。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年级和区域影响。未来应着力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并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0中国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
    陈雨濛, 张亚利, 俞国良
    2022, 30 (5):  991-100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991
    摘要 ( 3562 )   HTML ( 318 )  
    PDF(582KB) ( 4294 )  

    估计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能够为心理健康政策完善和教育活动开展提供证据支持。对2010~2020年我国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 结果表明, 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在大学生中较为突出; 近10年, 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 自我伤害的检出率显著下降; 测量工具、检出标准和检出时间是导致检出率大小不一的关键因素; 整体而言, 东北和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优于西部和东部大学生; 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影响均不显著。未来应重视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并确定检出标准, 同时据此积极开展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与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胜任需要挫败的“双刃剑”效应及干预策略: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方慧, 付辉建, 张慧君
    2022, 30 (5):  1005-101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05
    摘要 ( 1292 )   HTML ( 103 )  
    PDF(609KB) ( 1570 )  

    胜任需要挫败是指个体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者感觉不能胜任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遭受了短期或长期的胜任需要挫败。在经历胜任需要挫败后, 员工在后续的工作中会越挫越勇还是一蹶不振?如果员工会越挫越勇, 如何强化这一积极效应?如果员工会一蹶不振, 如何规避这一消极后果?已有研究无法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因此, 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综合运用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和现场实验的方法, 依次考察短期和长期的胜任需要挫败对后续任务自主动机的跨期影响, 进而探讨并检验组织层面的发展性反馈、自主性支持以及个体层面的成就目标导向等干预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拓展了胜任需要挫败和自主动机的相关研究, 有助于指导企业对员工的胜任需要挫败问题进行科学管理和干预, 有益于员工有效应对胜任需要挫败, 充分激发其自主工作动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多感觉整合范式中潜在的跨通道转换效应
    管蕾, 罗文佩, 韩佳慧
    2022, 30 (5):  1018-102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18
    摘要 ( 858 )   HTML ( 30 )  
    PDF(483KB) ( 1009 )  

    大脑可以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与单一感觉通道相比, 个体对同时呈现在不同感觉通道的目标信号的响应会更快。对于这种现象的一种主要理论解释是共同激活模型, 该模型认为来自不同通道的刺激在特定的脑区汇聚整合, 比如顶叶内沟、颞上沟和前额叶皮层区域。整合后的信号强度更大, 可以更快地触发反应, 但是信号的整合发生在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当个体对出现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任务转换进行加工时, 产生与感觉通道相关的任务转换的损失小于跨感觉通道转换损失与任务转换损失的总和, 这为与感觉通道相关的转换代价来源于任务设置的惯性和干扰提供了证据。而在单通道和多通道之间发生转换时, 跨通道转换代价会减小甚至消失, 这是由于同时发生的多感觉整合抵消了一部分损失, 这种现象支持了共同激活模型理论。然而, 多感觉信号整合对任务转换的神经加工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清楚,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把多感觉整合范式同经典的任务转换范式结合改进, 进而确定跨通道转换的加工机制和多感觉信号整合的发生阶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驱动与控制相互作用的成瘾冲动性结构与机制
    曾红, 安静雯, 黄海娇, 甄葭, 杨珍芝, 王孟成
    2022, 30 (5):  1028-103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28
    摘要 ( 698 )   HTML ( 53 )  
    PDF(446KB) ( 885 )  

    物质成瘾者具有明显的冲动性特征, 表现为难以戒断的成瘾物质使用。这种行为的产生除了抑制控制的问题外, 源于多个维度的驱动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低弱的抑制力无法抵挡驱力的作用, 出现不平衡状态, 形成难以控制的渴求下的强迫性用药或习惯性用药行为倾向。驱动力来源于多方面, 奖赏效应, 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S-R式相关线索反应以及感觉寻求等人格特质; 控制成分则包括了反应抑制与无法延迟满足的执行控制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们为什么会羞怯: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李亮, 李红
    2022, 30 (5):  1038-104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38
    摘要 ( 3168 )   HTML ( 173 )  
    PDF(654KB) ( 3921 )  

    羞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下的抑制, 是个体参与社交的阻碍。近年来, 关于羞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增多, 学者基于元认知模型、社会适应模型、侧化脑-体情绪模型等理论, 探讨了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几种与感知觉和注意相关的ERP成分与羞怯的关系。但当前关于羞怯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提出羞怯的心理发展模型; 未来应从人格和情绪双角度研究羞怯, 并在开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加大羞怯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社会动机缺陷
    徐慧, 王滔
    2022, 30 (5):  1050-1061.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50
    摘要 ( 1327 )   HTML ( 96 )  
    PDF(416KB) ( 1677 )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是其核心特征, 与社会动机缺陷密切相关。社会动机是引导个体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 主要表现为社会定向、社会奖赏和社会维持。现有研究表明, ASD个体的社会动机发展存在缺陷, 他们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 不能主动寻求和体会社会互动带来的快乐, 且缺乏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策略等。然而, 相关研究结果受到个体特征、环境和实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未来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加强对ASD个体社会动机理论的整合研究, 以便全面系统地了解ASD个体的社会动机缺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moji图像符号的社交功能及应用
    靳宇倡, 邓成龙, 吴平, 林茜, 郑佩璇, 安俊秀
    2022, 30 (5):  1062-107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62
    摘要 ( 6071 )   HTML ( 237 )  
    PDF(662KB) ( 4347 )  

    Emoji是一种从最初模仿挪用日式动漫符号, 到后来日益扩展其使用范围的图像符号体系。自从1999年Shegetaka Kurita创造Emoji以来, Emoji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数字交流中代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的主要形式, 并成为全球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Emoji本身具有有趣、形象、生动和幽默等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具有表达情感、加强表达、改变语气、维持或增进人际关系等功能。同时, 其使用会受到性别、文化、语境和平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随着Emoji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 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网络交流之外的心理测量、商业营销、法律判决以及情感分析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进一步探索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2)加大对Emoji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情况的进一步研究; (3)更加深入探索Emoji的神经生理机制; (4)从认知加工角度来探讨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决策的公平感知
    蒋路远, 曹李梅, 秦昕, 谭玲, 陈晨, 彭小斐
    2022, 30 (5):  1078-109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78
    摘要 ( 1951 )   HTML ( 133 )  
    PDF(634KB) ( 2197 )  

    不平等问题是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应对的首要挑战, 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障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为缓解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新近研究发现, 即使客观上AI决策具有公平性和准确性, 个体仍可能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较低。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AI决策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然而, 目前研究较为分散, 呈现出研究范式不统一、理论不清晰和机制未厘清等特征。这既不利于跨学科的研究对话, 也不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对AI决策公平感知形成系统性理解。基于此, 通过系统的梳理, 现有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 (1) AI单一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AI特征和个体特征如何影响个体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 (2) AI-人类二元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对比个体对AI决策与人类决策公平感知的差异。在上述梳理基础上,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AI决策公平感知的情绪影响机制等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算法拒绝的三维动机理论
    张语嫣, 许丽颖, 喻丰, 丁晓军, 邬家骅, 赵靓
    2022, 30 (5):  1093-1105.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93
    摘要 ( 932 )   HTML ( 53 )  
    PDF(567KB) ( 1164 )  

    算法拒绝意指尽管算法通常能比人类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但人们依然更偏好人类决策的现象。算法拒绝的三维动机理论归纳了算法主体怀疑、道德地位缺失和人类特性湮没这三个主要原因, 分别对应信任、责任和掌控三种心理动机, 并对应改变算法拒绝的三种可行方案: 提高人类对算法的信任度, 强化算法的主体责任, 探索个性化算法设计以突显人对算法决策的控制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以更社会性的视角探究算法拒绝的发生边界和其他可能动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感知在跨期决策中的作用——时间决策模型的新探索
    毕翠华, 齐怀远
    2022, 30 (5):  1106-1118.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06
    摘要 ( 1916 )   HTML ( 144 )  
    PDF(636KB) ( 2139 )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补偿性控制
    饶婷婷, 朱晓文, 杨沈龙, 白洁
    2022, 30 (5):  1119-1130.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19
    摘要 ( 1131 )   HTML ( 47 )  
    PDF(470KB) ( 1257 )  

    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 当面临控制感的缺乏时, 个体会表现出一种需求秩序的倾向, 即努力寻求客观世界的秩序, 对于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 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常会引发人们控制感暂时的下降, 补偿性控制理论的视角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系列典型心理反应。如阴谋论信念、谣言传播、道德争论和非理性囤积, 都可以从补偿性控制与秩序需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更多考虑从补偿性控制的角度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反应, 并基于此视角加强理论深化、研究细化和实践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满招损, 谦受益: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作用机制
    郑楚华, 汪鑫, 吴艳红
    2022, 30 (5):  1131-114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31
    摘要 ( 1729 )   HTML ( 78 )  
    PDF(549KB) ( 1611 )  

    谦虚是东西方文化下共同提倡的一种优秀品质和美德。已有研究发现, 谦虚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属性, 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效应及其功能机制可以从认知、动机和规范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分析:“自知之明”的认知机制、“社会润滑剂”的动机机制和“传统美德”的规范机制。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谦虚的心理结构、分析谦虚功能体现的潜在边界条件、考察谦虚功能的神经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团队成员身份及其作用机制
    方琪, 栾琨
    2022, 30 (5):  1143-115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43
    摘要 ( 941 )   HTML ( 32 )  
    PDF(629KB) ( 768 )  

    多团队成员身份(multiple team membership)是指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以正式身份参与多个团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模式。以往围绕“团队数量”和“团队成员身份多样性”展开的研究未能对多团队成员身份的效应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因此, 在系统回顾发展历程、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提炼出多团队成员身份“多重团队情境”和“多重团队认同”两个关键特征, 并从注意力资源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梳理并发展多团队成员身份的作用机制。最后, 针对以往研究对多团队成员身份关键特征的关注缺失、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下有意义却尚未被探索的问题, 综合技术和时间等因素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者对员工主动行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郭玉冬, 欧琪雯, 段锦云
    2022, 30 (5):  1158-116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58
    摘要 ( 1050 )   HTML ( 62 )  
    PDF(469KB) ( 1310 )  

    员工主动行为因有利于个人和组织的长远发展而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主动行为对员工本人的人际内影响, 而较少考虑对领导者的人际间影响; 同时, 考虑到员工在领导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员工的主动行为如何影响领导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做理论性整理将极大丰富对员工主动行为的认识。学界基于归因理论、内隐追随理论、自我-他人评价一致性理论等对上述自下而上的影响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发现领导者对员工主动行为的态度评价和行为反应受到多重边界条件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具体化员工主动行为所诱发的领导者心理与行为反应, 探索员工主动行为与领导方式的循环关系, 以及深挖主动行为与绩效评价之间的内在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计算机化分类测验终止规则的类别、特点及应用
    任赫, 黄颖诗, 陈平
    2022, 30 (5):  1168-118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68
    摘要 ( 512 )   HTML ( 16 )  
    PDF(791KB) ( 518 )  

    计算机化分类测验(Computerized Classification Testing, CCT)能够高效地对被试进行分类, 已广泛应用于合格性测验及临床心理学中。作为CCT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止规则决定测验何时停止以及将被试最终划分到何种类别, 因此直接影响测验效率及分类准确率。已有的三大类终止规则(似然比规则、贝叶斯决策理论规则及置信区间规则)的核心思想分别为构造假设检验、设计损失函数和比较置信区间相对位置。同时, 在不同测验情境下, CCT的终止规则发展出不同的具体形式。未来研究可以继续开发贝叶斯规则、考虑多维多类别情境以及结合作答时间和机器学习算法。针对测验实际需求, 三类终止规则在合格性测验上均有应用潜力, 而临床问卷则倾向应用贝叶斯规则。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两水平回归模型的调节效应分析及其效应量
    方杰, 温忠麟
    2022, 30 (5):  1183-1190.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83
    摘要 ( 1866 )   HTML ( 80 )  
    PDF(548KB) ( 1486 )  

    使用多元回归法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在社科领域已常有应用。简述了目前多元回归法的调节效应分析存在的不足, 包括人为变换检验模型、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区分不足、误差方差齐性的假设难以满足、调节效应量指标ΔR2没有直接测量调节变量对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调节程度。比较好的方法是用两水平回归模型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并使用相应的效应量指标。在介绍新方法和新效应量后, 总结出一套调节效应的分析流程, 通过一个例子来演示如何用Mplus软件进行两水平回归模型的调节效应及其效应量分析。最后讨论了两水平回归模型的调节效应分析的发展, 包括稳健的调节效应分析、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和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