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9-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市场化与人际信任变迁
    辛自强
    2019, 27 (12):  1951-1966.  doi: 10.3724/SP.J.1042.2019.01951
    摘要 ( 2515 )   HTML ( 41 )  
    PDF(869KB) ( 3103 )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我们正在面对一个确定的事实:人际信任逐年衰落。虽然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信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 很少有文献阐明市场经济发展对信任的影响。整合近年来各种新获得的宏观和微观证据可以发现, 市场化对信任存在抑制作用。具体来说, 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市场的动力属性充分彰显, 鼓励人们逐利和竞争, 激活了人们的创富热情, 但也造成经济人信念的流行, 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的乐观预期; 然而, 相应的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发育不足, 无法充分保护信任者。最终, 市场化在消蚀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信任, 致使信任下滑。因此, 建立基于规则的、诚信的市场经济是阻遏信任衰落乃至重建信任的必要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神经机制
    马原啸, 陈旭
    2019, 27 (12):  1967-1979.  doi: 10.3724/SP.J.1042.2019.01967
    摘要 ( 2057 )   HTML ( 56 )  
    PDF(676KB) ( 2799 )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 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 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 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 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 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 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者征求建言的内在机制
    周浩, 盛欣怡
    2019, 27 (12):  1980-1987.  doi: 10.3724/SP.J.1042.2019.01980
    摘要 ( 1186 )   HTML ( 20 )  
    PDF(585KB) ( 1735 )  

    在中国高权力距离文化背景下, 员工对于建言大多抱有观望的心态, 管理者向下属征求建言可能是破解员工建言难题的关键所在。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沟通要素模型, 提出管理者征求建言在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进一步提出, 管理者的权力距离、变革氛围感知、管理者自我效能通过征求建言意向的中介作用影响征求建言, 而变革氛围感知、管理者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会影响管理者征求建言的形式与内容。对管理者征求建言的分析, 从关注员工开口说转变为关注管理者开口问, 为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建言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神经科学偏见效应:可重复性及其心理机制的探索
    殷继兴, 胡传鹏
    2019, 27 (12):  1988-1995.  doi: 10.3724/SP.J.1042.2019.01988
    摘要 ( 1703 )   HTML ( 29 )  
    PDF(622KB) ( 1662 )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 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 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 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 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 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 但该效应确实存在; (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 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 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听觉预测编码:对声音重复和变化的神经反应
    吕雪靖, 侯欣
    2019, 27 (12):  1996-2006.  doi: 10.3724/SP.J.1042.2019.01996
    摘要 ( 1278 )   HTML ( 31 )  
    PDF(662KB) ( 1397 )  

    预测编码被认为是脑与复杂环境交互的重要机制之一, 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并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 对个体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人类大脑会基于感觉输入以迭代的方式持续优化表征外部环境的内部模型, 并不断预测接下来的感觉输入。以听觉模态为例, 人类及动物对声音重复和听觉变化的神经反应(如失匹配负波和刺激特异性适应)是大脑预测编码的重要体现, 表现为重复抑制和预测误差。结合人类和动物模型在此理论框架下开展跨物种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听觉加工, 甚至是大脑工作机制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目标追踪的神经机制
    魏柳青, 张学民
    2019, 27 (12):  2007-2018.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07
    摘要 ( 1121 )   HTML ( 43 )  
    PDF(632KB) ( 1084 )  

    多目标追踪任务是研究动态场景中视觉注意加工机制常用的范式。自1998年开始对多目标追踪神经机制的影像学研究以来, 研究者采用ERP和fMRI等技术对多目标注意追踪所涉及的神经电生理活动和脑功能区激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ERP研究发现, 追踪过程持续的ERP脑电成分如N2pc、CDA的波幅与注意追踪负荷有关, 并且出现在目标与非目标上的探测刺激诱发的脑电成分如N1、P1波幅的差异可反映注意资源的分配, 具体为目标在追踪过程中得到了激活, 而非目标受到了抑制。fMRI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了顶叶(包括前顶内沟、后顶内沟、顶上小叶)、背外侧额叶皮层等在注意追踪中的强烈激活。其中顶内沟主要与注意负荷有关, 顶内沟的活动水平直接决定了观察者注意追踪的行为表现。而顶上小叶可能更多的负责注意转移。背外侧额叶皮层可能负责追踪时的感觉运动预测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导航的测量及其在认知老化中的应用
    张家鑫, 海拉干, 李会杰
    2019, 27 (12):  2019-2033.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19
    摘要 ( 1064 )   HTML ( 18 )  
    PDF(9348KB) ( 1334 )  

    空间导航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高级认知功能, 参与空间导航的海马及内嗅皮层等脑区易受到老化的影响并导致结构萎缩或功能紊乱。早期研究多利用动物实验、纸笔测验、现实环境等实验范式考察老年人的空间导航老化特点。由于具有与现实环境相似的场景、兼容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及导航者可以与场景交互等优点, 虚拟现实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空间导航的老化研究中, 并进一步揭示了海马等内侧颞叶脑区在空间导航老化中的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
    赖燕群, 杨琪, 黄宝珍, 赛李阳
    2019, 27 (12):  2034-2042.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34
    摘要 ( 1939 )   HTML ( 53 )  
    PDF(595KB) ( 2174 )  

    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指, 与加工非顿悟问题相比, 加工顿悟问题能够产生更优的记忆保持量。该效应在顿悟的两种操作性定义以及不同实验材料中稳定出现。基于顿悟阶段观, 研究者提出两种理论解释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认知的生成效应和表征转化理论认为, 顿悟加工过程中的认知努力、适当迁移加工以及顿悟的表征转换加工促进记忆的保持效果; 情绪的“啊哈”体验理论认为, 加工顿悟问题后的情绪对后续的信息提取具有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从优化顿悟的指标、巩固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评估其持续性以及更加系统探讨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和音乐层级结构的加工
    张晶晶, 杨玉芳
    2019, 27 (12):  2043-2051.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43
    摘要 ( 1245 )   HTML ( 28 )  
    PDF(594KB) ( 1331 )  

    语言和音乐在呈现过程中, 小单元相互结合组成更大的单元, 最终形成层级结构。已有研究表明, 听者能够将连续的语流和音乐切分成层级结构, 并在大脑中形成层级表征。在感知基础之上, 听者还能将新出现的语言和音乐事件整合到层级结构之中, 形成连贯理解, 最终顺利地完成交流过程。未来研究应剖析边界线索在层级结构感知中的作用, 考察不同层级整合过程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探索语言和音乐层级结构加工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还是元认知:口语产生中舌尖效应的心理机制
    欧阳明昆, 蔡笑, 张清芳
    2019, 27 (12):  2052-2063.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52
    摘要 ( 1690 )   HTML ( 26 )  
    PDF(733KB) ( 1681 )  

    舌尖效应(Tip-of-the-tongue, TOT)在口语产生领域存在认知和元认知两种研究视角。认知视角主要针对口语产生的词汇通达过程, 认为信息激活或提取不充分是TOT发生的主要原因。元认知视角则主要关注口语产生的元认知过程, 认为个体对目标词提取状态的监测引发了TOT。TOT的元认知过程不仅可以监测目标词的提取状态及词汇通达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提取, 而且可以控制词汇通达过程, 使目标词在TOT发生后成功地提取出来。两种研究视角在TOT发生的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生理基础方面均存在分离。未来研究应该探讨TOT监测和控制口语产生的作用机制和生理基础, 关注汉语背景下TOT发生规律及其对口语产生年老化的积极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情绪注意积极效应的发生机制
    刘海宁, 刘晓倩, 刘海虹, 李峰, 韩布新
    2019, 27 (12):  2064-2076.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64
    摘要 ( 1992 )   HTML ( 71 )  
    PDF(742KB) ( 2199 )  

    20世纪, 许多心理学家从“厄运与苦难”视角研究人晚年遭遇的身体、认知和情绪衰老, 但是近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老化悖论”——老年人情绪加工的积极效应——视角挑战这一“定论”。积极效应指老年人认知加工过程中比年轻人更偏好正性而非负性材料的现象。第二代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包括积极效应理论、认知控制假说和强弱整合模型3个关于认知和情绪功能年龄差异的理论模型, 特别强调了认知控制在老年人积极情绪加工中的潜在作用, 而自动化加工与控制性加工的区分则取决于注意资源配置。因此, 认知控制在老年人对积极情绪的注意加工中起重要作用。此外, 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也是影响老年人情绪注意中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最后, 综合以往研究构建出认知控制对老年人积极效应发生作用的注意阶段模型。未来研究可从中国老年人情绪注意加工模式、不同认知控制子成分的作用机制、提高研究生态学效度和注意的治疗品质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依恋对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影响
    潘彦谷, 肖遥, 胡俞, 刘广增, 李知洋
    2019, 27 (12):  2077-2083.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77
    摘要 ( 3628 )   HTML ( 219 )  
    PDF(547KB) ( 5188 )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是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安全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启动对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文献可以推测, 情绪调节和认知图式可能是安全依恋影响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的两种心理机制。未来可以探讨利他行为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远近及双方依恋风格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验证安全依恋影响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探讨利他行为对安全依恋的反向促进作用以及开发通过安全依恋培养个体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际偏差的进化:人类对暴力与疾病威胁的适应
    周晴, 吴奇
    2019, 27 (12):  2084-2096.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84
    摘要 ( 1511 )   HTML ( 27 )  
    PDF(718KB) ( 1903 )  

    内群体偏好与内群体贬低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但为何会存在这两种群际偏差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两种群际偏差是否具有进化基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通过系统整理在暴力威胁和疾病威胁构成的生存压力下, 两种群际偏差遵循烟雾探测原则和功能弹性原则处理威胁线索的研究报告, 研究说明了两者虽然方向完全相反, 但却是同一威胁管理机制对特定的内外群体关系产生的不同反应, 具有进化的适应性, 支持其进化假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关系
    张丽华, 苗丽
    2019, 27 (12):  2097-2108.  doi: 10.3724/SP.J.1042.2019.02097
    摘要 ( 2556 )   HTML ( 82 )  
    PDF(667KB) ( 3377 )  

    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认知加工偏向, 指个体将模棱两可信息以敌意的方式进行解释的倾向, 它会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攻击也会影响个体的敌意解释偏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高攻击性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敌意解释偏向; 作为一种行为反应, 攻击对敌意解释偏向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敌意解释偏向和攻击之间可能存在循环关系。两者关系会受到性别、年龄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改进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测量工具, 使测量更为直接、客观; 拓展两者不同亚类之间的交互研究, 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究情绪在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整合信息加工过程, 探究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技能的实施效果及其理论解释
    吴论文, 杨付
    2019, 27 (12):  2109-2121.  doi: 10.3724/SP.J.1042.2019.02109
    摘要 ( 1475 )   HTML ( 23 )  
    PDF(803KB) ( 1713 )  

    政治技能(Political skill)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能力, 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受到学者广泛关注。根据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要求, 深入探讨分析了政治技能的实施效果及其理论解释, 总结出5种理论视角: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影响理论、资源保存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未来研究应关注中国组织情境下政治技能的概念和测量、探索政治技能的诱因、基于团队层面政治技能的实施效果和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的政治技能实施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何以蓬勃旺盛?影响工作旺盛感的组织情境与理论模型
    刘玉新, 朱楠, 陈晨, 张建卫, 王帅
    2019, 27 (12):  2122-2132.  doi: 10.3724/SP.J.1042.2019.02122
    摘要 ( 1751 )   HTML ( 39 )  
    PDF(706KB) ( 2403 )  

    工作旺盛感是个体在工作中同时感受活力和学习一种心理状态。组织情境中领导、组织支持和公平、工作特征和同伴均影响工作旺盛感。基于特质激活和自我决定理论, 构建“组织情境影响工作旺盛感的心理机制”模型:“全景式”和“离散式”组织情境能直接影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 或者先激活特质, 再影响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进而影响工作旺盛感。未来应加强“全景式”组织情境及其中介机制研究, 开展个体和组织情境变量以及社会层和任务层等多层次整合研究, 并运用动态研究方法研究组织情境与工作旺盛感之间的联动变化规律, 预测工作旺盛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怎样花钱更幸福?购买类型对幸福感的影响
    余樱, 景奉杰, 杨艳
    2019, 27 (12):  2133-2140.  doi: 10.3724/SP.J.1042.2019.02133
    摘要 ( 3817 )   HTML ( 145 )  
    PDF(647KB) ( 5304 )  

    以往研究认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 消费者购买与幸福感不显著相关。近期研究发现, 购买是否能够提升幸福感, 取决于如何购买, 例如购买体验产品比物质产品更有利于提升幸福感, 但存在边界条件。文章从个人层面的享乐适应、预期利益、非对称后悔视角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利益视角对这一结论进行解释, 并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及幸福感的类型三个层面识别了物质购买在提升幸福感上表现更优异的边界条件, 同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创新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