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2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决策过程的追踪:基于眼动的证据
    魏子晗, 李兴珊
    2015, 23 (12):  2029-2041.  doi: 10.3724/SP.J.1042.2015.02029
    摘要 ( 1403 )   PDF(782KB) ( 2277 )  

    利用过程追踪技术实现对“决策过程”的追踪, 或能真正解答“人类是如何做出决策”这一科学问题。在各种过程追踪技术中, 眼动技术由于具有无干扰性、适用范围广泛、采集信息多样等独一无二的优势, 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研究中, 为验证和比较不同决策理论的不同假设和预测做出了贡献。本文介绍了眼动技术如何被应用于验证补偿性决策理论与非补偿性决策理论对风险决策过程的不同假设, 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多次决策与单次决策的决策过程差异, 以及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剔除–关注模型”与“齐当别决策模型”对多属性决策中共享信息发挥作用机制的不同预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领导正直的前因与结果:一项追踪研究
    高日光
    2015, 23 (12):  2042-2053.  doi: 10.3724/SP.J.1042.2015.02042
    摘要 ( 930 )   PDF(527KB) ( 1846 )  

    近年, 商业丑闻频频发生, 引发了学界对领导正直问题的关注, 但学术界对领导正直的结构、测量及前因与后果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研究首先借鉴管理学通用的量表开发程序, 探讨中国组织情境下领导正直的结构维度, 开发中国组织情境下领导正直的测量量表; 然后,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 收集上下属配对数据, 探索领导正直的前因与结果。具体包括3个研究:(1)中国组织情境下领导正直的结构与测量研究; (2)领导正直的前因:基于特质与学习视角的跨层次的追踪研究; (3)领导正直的结果:一项追踪研究。该项目研究结果的主要价值在于:(1)确立中国组织情境下领导正直的维度结构, 识别与测量中国组织情境下的领导正直; (2)确认哪种特质的领导可能正直, 以及高层领导正直是否对低层领导正直有传递效应; (3)揭示领导正直如何通过提升个人声誉, 继而加强个人权力及职业发展, 以及如何通过下属对主管的信任, 最终增加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建言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
    任俊, 朱琼嫦
    2015, 23 (12):  2054-2063.  doi: 10.3724/SP.J.1042.2015.02054
    摘要 ( 2945 )   PDF(330KB) ( 3572 )  

    内隐情绪调节是情绪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监控和意图的情况下改变了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的一种情绪活动过程。内隐情绪调节的内部机制是自动反向调节, 它能让个体的情绪保持平衡状态, 具有自我保护作用; 其实验研究过程一般分为诱导特定情绪、引发内隐调节过程两个步骤。内隐情绪调节涉及的脑区主要有前扣带回皮层、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内隐情绪调节的形式包括内隐认知重评和情绪标签等, 这些调节方式本身可能受个体差异、情绪体验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疚的认知和情绪活动及其脑区调控
    冷冰冰, 王香玲, 高贺明, 李富洪
    2015, 23 (12):  2064-2071.  doi: 10.3724/SP.J.1042.2015.02064
    摘要 ( 1160 )   PDF(466KB) ( 2080 )  

    内疚是个体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之后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在道德规范和人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报告范式、情境模拟范式、过失范式和经济博弈范式考察内疚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近年来, 研究者尝试揭示内疚脑机制, 研究发现内疚主要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等脑区, 前额叶可能与内疚的认知成分相关, 而脑岛主要与内疚的情绪成分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考察内疚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语产生中的认知年老化及其神经机制
    杨群, 张清芳
    2015, 23 (12):  2072-2084.  doi: 10.3724/SP.J.1042.2015.02072
    摘要 ( 851 )   PDF(453KB) ( 1344 )  

    综述了口语产生的认知年老化现象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总结了年龄因素对口语产生各阶段的影响及认知机制, 主要从从舌尖效应、同音词的图片命名及其启动效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理论:激活不充分假说、传递不足假说和抑制不足假说, 从不同角度对认知年老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采用fMRI和ERP技术所进行的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概括了其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发生的时间进程, 重点阐述了舌尖效应发生的神经机制。最后, 从“认知年老化”和“口语产生”这两个研究领域, 对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伪忽视行为表现与神经基础及交通驾驶应用
    郑新夷, 杨艳群, Said Easa
    2015, 23 (12):  2085-2095.  doi: 10.3724/SP.J.1042.2015.02085
    摘要 ( 830 )   PDF(425KB) ( 1132 )  

    伪忽视是健康个体存在轻微偏左的不对称空间注意。影响这个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刺激材料、年龄、认知负荷和知觉负荷等。其中, 眼动搜索习惯曾经被认为是伪忽视现象的主要因素, 甚至提出伪忽视是眼动偏好现象。但是, 最近文献研究普遍认为, 伪忽视不是眼动行为, 而是注意特质。近10年的大脑神经层面的证据发现, 右脑腹侧注意网络对左侧空间注意偏好有较大的贡献, 而且在神经传导束的证据中也发现右脑大纵束二型对左侧空间注意的激活程度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传导束。另外, 注意偏好的时间分辨率研究发现, 注意的左侧空间偏向发生在注意发生后的100~200 ms之内, 眼动搜索时间则是在1500 ms之内出现最大左偏。该现象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交通驾驶员的注意能力和驾驶视觉搜索模式的关系研究。研究意义在于为安全交通提供两条原则, 首先, 道路交通驾驶环境设置要满足驾驶员的注意特质的需求; 其次, 通过合理干预, 可以抑制视觉搜索习惯, 培养安全的驾驶搜索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疼痛与注意的交互作用:自下而上的捕获效应#br# 和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
    孙泽坤, 王锦琰, 罗非
    2015, 23 (12):  2096-2106.  doi: 10.3724/SP.J.1042.2015.02096
    摘要 ( 801 )   PDF(395KB) ( 1950 )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主观体验, 注意在疼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疼痛会干扰注意活动, 反之, 注意也能够重塑疼痛体验。不仅如此, 慢性痛的形成以及慢性痛病人的认知损伤也与个体的注意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疼痛与注意相互作用的脑机制, 有助于进一步了揭示疼痛的发生和调控机制, 进而指导慢性痛的治疗与康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膳食营养与抑郁症的关系
    于斌, 牛凯军
    2015, 23 (12):  2107-2117.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07
    摘要 ( 1559 )   PDF(395KB) ( 2385 )  

    近十几年, 膳食营养与抑郁症的关系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早期的研究主要考察单一营养元素或食物对于抑郁症的影响,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叶酸, 近期的研究开始关注整体膳食模式与抑郁症的联系。膳食营养与抑郁症关联的内在机制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以流行病学为主的研究现状限制了膳食营养影响抑郁症的因果解释, 未来的研究应强化对两者关联的内在机制以及现实价值的考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郁症人群的心境一致性认知偏向
    何振宏, 张丹丹, 罗跃嘉
    2015, 23 (12):  2118-2128.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18
    摘要 ( 2805 )   PDF(334KB) ( 2769 )  

    心境一致性认知偏向指的是抑郁病人的认知加工偏向负性情绪效价, 简称认知偏向。大量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脑成像学的研究显示该认知偏向主要包括知觉偏向、注意偏向、记忆偏向以及解释偏向。该认知偏向以加工偏向负性、积极偏向缺失以及认知控制受损为特点, 且是杏仁核等边缘系统对负性信息过度激活、纹状体对正性信息激活不足以及额区激活模式异常三个相应脑机制协同作用的产物。目前此领域存在各认知偏向之间联系不清楚、认知偏向和抑郁症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以及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等有待回答的问题, 这些重要问题值得引起该领域未来研究者的注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患沟通障碍的心理解析:信息交换视角
    王丹旸, 朱冬青
    2015, 23 (12):  2129-2141.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29
    摘要 ( 899 )   PDF(467KB) ( 1073 )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exchanging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Based on this, we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doctor-patient miscommunication by establishing a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model. First, we specify three major sources of these special participants, including real doctors and patients from hospital, medical and nonmedical undergraduates from college, and participants who act as doctors or patients. Next, the indicators of doctor-patient miscommunication are summarized, which are reflected in patients’ feelings, perceptions of doctors’ advice, compliance to doctors’ advice and recovery. Then we review the underpinnings of doctor-patient miscommunication, which is rooted i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demands. Finally, we encourage future research to exp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develop other priming methods and add some new cognitive indicators. On this basi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lso take the psychological roots further and develop educational model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背后的心理——群体间的语言偏见
    蒋燕玲, 杨红升
    2015, 23 (12):  2142-2152.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42
    摘要 ( 1998 )   PDF(342KB) ( 3683 )  

    不同群体间普遍存在着语言偏见, 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使用抽象度较高的词语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描述, 而对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则使用抽象度较低的词语进行描述。社会认同需要和认知预期倾向是它产生的两大心理机制, 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情境、群体和个体等方面, 同时它会对群体刻板印象及语言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语言偏见的其他表现形式、研究方法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环境行为研究中情感的类别、维度及其作用机理
    王建明, 吴龙昌
    2015, 23 (12):  2153-2166.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53
    摘要 ( 2037 )   PDF(713KB) ( 2898 )  

    从近20年来境外学者对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文献看, 情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大致结论是,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往往大于认知, 有更重要的驱动作用。首次对境外学者的情感与亲环境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亲环境行为研究中, 情感的类别和维度有4种划分标准, 即呈现形态、体验结构、时间维度和责任归属;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情感因素在亲环境行为模型中的三种角色加以分析; 情感在规范激活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拓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效提升了拓展模型的解释力。未来研究需要更重视情感在亲环境行为中的测量范式、研究深度和动态影响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员工主动行为及其在组织社会化中的作用
    毛凯贤, 李超平
    2015, 23 (12):  2167-2176.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67
    摘要 ( 1632 )   PDF(333KB) ( 2612 )  

    组织社会化是组织行为学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最近学者们开始更多关注新员工主动行为在组织社会化中的作用。综合以往的研究, 新员工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类:角色定位、关系构建、自我提升。人格特质、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情境变量对新员工主动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角色定位、关系构建和自我提升在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未来, 有必要在前因研究中整合情境因素与个人特质因素, 研究新员工的主动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开展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
    关翩翩, 李敏
    2015, 23 (12):  2177-2186.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77
    摘要 ( 3629 )   PDF(412KB) ( 6519 )  

    在快速变化和充满不确定的知识经济时代, 由组织或社会主导的传统职业生涯模式受到极大冲击, 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概念正在不断被强化。生涯建构理论认为, 个体职业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主观自我与外在客观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 而不同的人所建构的内容和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以“适应”为核心的生涯建构模型, 为后现代视角下的职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主题和思路, 个体特征、情境因素都是影响生涯建构结果的重要方面。今后应进一步深化针对具体某一职场阶段或职业人群的分析, 不断丰富有关情境影响因素的讨论, 同时多关注生涯建构过程的质性研究及干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