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简报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研究领域的应用
    罗非;姜召彩;王锦琰
    2013, 21 (2):  191-198.  doi: 10.3724/SP.J.1042.2013.00191
    摘要 ( 775 )   PDF(220KB) ( 1250 )  
    在疼痛领域, 基础研究传统上主要关注疼痛的感觉维度和诱发痛的机制, 对疼痛的情绪维度和临床上更常见的自发痛研究较少, 这造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脱节。条件位置范式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条件位置范式是研究药物奖赏和成瘾的经典范式。近10年来, 它开始被应用到疼痛研究领域。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应用条件位置厌恶范式研究疼痛情绪、应用条件位置偏爱范式探索自发痛机制以及进行镇痛药物筛选。最后, 结合已有的研究, 提出了未来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应用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视觉词汇加工的动态神经网络及其形成
    王小娟;杨剑峰
    2013, 21 (2):  199-204.  doi: 10.3724/SP.J.1042.2013.00199
    摘要 ( 935 )   PDF(158KB) ( 1272 )  
    揭示大脑加工的神经网络机制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取向。本研究以视觉词汇加工脑区(VWFA)的神经功能作为切入点, 探讨视觉词汇加工神经网络的动态机制及其形成。研究一考察VWFA在刺激驱动和任务调节下的动态激活, 及其与语音、语义脑区所组成神经网络的动态机制。研究二通过跨文化对比以及儿童阅读发展研究, 阐明语言经验对视觉词汇加工网络的塑造作用。研究三对比功能网络、静息网络以及白质纤维束联结, 探讨视觉词汇加工网络的动态联结及其形成。研究结果有助于建构视觉词汇加工的神经生理模型, 为基于脑科学的阅读教学和阅读障碍矫治奠定理论基础, 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先前错失选项的数量对不作为惯性的调节机制
    李晓明;周俏
    2013, 21 (2):  205-210.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05
    摘要 ( 812 )   PDF(163KB) ( 1080 )  
    在以往涉及不作为惯性的研究中, 个体通常只是错失了1个先前选项。本研究旨在考察当之前错失了多个选项后, 不作为惯性是否仍会出现, 并深入探讨估价和后悔因素在不作为惯性产生或消失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先前错失选项的数量对不作为惯性具有调节作用:当先前只错失了1个选项时, 出现了不作为惯性, 当先前已错失了两个选项时, 不作为惯性消失了。中介分析发现, 这一调节作用可被预期后悔所中介。结果表明, 预期后悔是导致个体在错失多个选项后不作为惯性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头部朝向在社会性注意转移中的作用
    鲁上;刘烨;傅小兰
    2013, 21 (2):  211-219.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11
    摘要 ( 1054 )   PDF(234KB) ( 1538 )  
    注视指向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注意线索, 但是在日常情境中, 注视指向往往伴随着头部朝向信息, 而且两者都包含空间指向信息。已有研究发现头部朝向会影响注视指向知觉的速度和准确性, 为注视指向提供参照系, 进而会影响注视指向诱发的社会性注意。头部朝向和注视指向加工的神经机制也存在着广泛的重合。因此, 除眼睛注视以外, 头部朝向也是建构和完善基于心理模型的社会性注意机制的一个关键因素。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头部朝向与眼睛注视指向共同影响注意转移的作用机制, 并且从功能整合的角度开展神经机制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殷融;苏得权;叶浩生
    2013, 21 (2):  220-234.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20
    摘要 ( 3546 )   PDF(204KB) ( 8074 )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 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大量研究证明, 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探索塑造隐喻映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因素, 并关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性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
    黎建斌
    2013, 21 (2):  235-242.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35
    摘要 ( 1776 )   PDF(186KB) ( 4462 )  
    尽管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和认知资源应该是两种独立的资源, 但近期的研究却表明两种资源是互相影响的。以往研究从执行控制的角度解释两种资源为什么相互影响, 但却没有指出两种资源如何影响执行控制, 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为更系统地解释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 作者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指出:(1)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到执行控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 (2)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会消耗能量, 产生心理疲劳, 降低执行任务的动机, 表现为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 (3)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执行控制在随后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加工任务中的作用, 因而影响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的表现; (4)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通过提高个体对疲劳的耐受性、补充能量和提高动机等方法, 使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在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后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从而维持个体在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上的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考察自我控制资源与其他认知加工的关系; 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 建立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在前后两阶段任务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以及研究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的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威胁性信息检测的脑机制
    杜蕾
    2013, 21 (2):  243-251.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43
    摘要 ( 826 )   PDF(146KB) ( 1215 )  
    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威胁性信息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能力, 是有效应对危险的前提条件, 对有机体的生存具有重要价值。威胁性信息的检测由不同的神经通路合作完成。在视觉通道中, 皮层通路的精确检测和皮层下通路的快速检测在杏仁核得到整合。杏仁核能接受多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 并接受额叶的调节, 是威胁性信息加工中连通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枢纽。将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杏仁核的功能以及不同的神经通路如何合作完成威胁性信息的检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空间再定向能力发展的理论之争
    费广洪;潘晓敏
    2013, 21 (2):  252-262.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52
    摘要 ( 693 )   PDF(182KB) ( 806 )  
    空间再定向是指迷失方向的个体在空间中重新确定自己方位并找回迷失方向前丢失或被隐藏物体的能力。几何模块理论、适应性结合理论和视觉图像匹配理论都能够对儿童空间再定向做出一定解释, 但三者之间互不相容,并存在局限:解释不了语言对整合几何和非几何信息的影响、环境空间大小和参照系选择对再定向的影响以及空间再定向中性别差异的现象。今后研究应注意实验的生态效应、空间条件的规则性、几何信息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以及对三个理论的整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
    卢慕雪;郭成
    2013, 21 (2):  263-271.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63
    摘要 ( 2268 )   PDF(172KB) ( 6203 )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 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在综合国内外有关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后发现, 目前, 学界对空巢老人的界定并不统一; 从其心理健康现状来看, 空巢综合症是空巢老人各种身心症状的主要体现, 主要受社会支持、性别、婚姻状况、经济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影响。虽然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就, 但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研究应从统一空巢老人的涵义, 完善研究方法, 深入对其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探讨及加强跨文化的比较与借鉴等方面来开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谢笑春;孙晓军;周宗奎
    2013, 21 (2):  272-281.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72
    摘要 ( 1949 )   PDF(184KB) ( 3723 )  
    网络自我表露是自我表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本研究对网络自我表露提出整合性界定, 并将其从形式、程度和表达方式三种角度予以分类。网络自我表露对个体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网络自我表露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文化、网络环境、性别、年龄和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认知实验研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新兴网络媒体的自我表露现象、跨文化研究和特殊群体的网络自我表露等可以成为今后的研究取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执行意向对目标达成的促进及其作用过程
    胡小勇;郭永玉
    2013, 21 (2):  282-289.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82
    摘要 ( 1238 )   PDF(143KB) ( 1422 )  
    执行意向, 也被称为“如果—那么”计划, 是指将一个预期的情境与一个确定的目标定向行为联系起来, 明确说明了个体在什么时间、地点以及如何追求一个特定目标的计划。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研究发现, 执行意向能有效促进目标的达成。执行意向中“如果”成分使得预期情境线索的心理表征高度激活; 而“那么”成分使得计划中的反应得以自动实施。这两个假设的认知过程已被证实, 并且在执行意向影响目标达成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将其与动机理论进行整合以及更深入地去探讨其心理机制之外, 还要积极进行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际信任的增进: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的方法
    辛素飞;明朗;辛自强
    2013, 21 (2):  290-299.  doi: 10.3724/SP.J.1042.2013.00290
    摘要 ( 1882 )   PDF(162KB) ( 2662 )  
    群际信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群际信任指人们在群际互动中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或意向做积极预期而且愿意承受相应的风险, 这种信任主要是由群体成员所属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 表现为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影响群际信任的因素包括社会群体身份及其表征和群体之间的接触经验, 增进群际信任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两大类方法。未来的研究需结合已有进展和社会现实问题对中国的群际信任问题及增进方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及其神经机制
    罗艺;封春亮;古若雷;吴婷婷;罗跃嘉
    2013, 21 (2):  300-308.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00
    摘要 ( 1332 )   PDF(204KB) ( 2705 )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 最为突出的是“均等”, “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 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其中与公平准则最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 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 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 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 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 此外, 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 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优化与满意型决策风格孰优孰劣?
    朱冬青;谢晓非
    2013, 21 (2):  309-316.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09
    摘要 ( 1505 )   PDF(214KB) ( 2679 )  
    最优化决策者追求决策的最优解, 满意型决策者寻求决策的满意解。已有研究以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为基础, 提出了两类决策风格的概念并且从两类决策者的决策特征和心理指标这两个角度详细对比了两类决策风格的差异。就纯粹的经济学效益、主观的心理学意义和现实的决策选择这三方面而言, “两类决策风格孰优孰劣”是一个因人而异, 因决策目标而异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在清晰界定两类决策风格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测量工具, 从而深入探讨两类决策风格的领域特异性、与正性情绪的关系及其心理悖论的根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预期理论的参照依赖
    李海军;徐富明;相鹏;孔诗晓;孟贞贞
    2013, 21 (2):  317-325.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17
    摘要 ( 1992 )   PDF(169KB) ( 3083 )  
    参照依赖是指个体基于某一参照点对得失价值进行判断:参照点之上, 个体感受为收益, 反之即为损失。参照依赖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当前, 对参照依赖心理机制的解释主要有预期理论、后悔理论和三阶段参照点理论。参照依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情绪状态、文化、目标和认知对象的特点等。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参照依赖的产生根源, 深入探讨参照依赖的神经机制, 加强动态参照点、多重参照点以及群体中参照依赖现象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产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独特视角
    丰怡;蔡华俭;施媛媛
    2013, 21 (2):  326-335.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26
    摘要 ( 1078 )   PDF(480KB) ( 1618 )  
    作为行为研究的重要补充, 文化产品研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品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可以揭示不同时空下文化本身、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中国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利用文化产品来研究揭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差异, 以及近几十年社会巨变对中国人的和行为的影响, 最终促进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品设计领域的消费者审美体验
    李东进;李研;武瑞娟
    2013, 21 (2):  336-346.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36
    摘要 ( 1744 )   PDF(226KB) ( 4136 )  
    消费者从产品设计上获得的审美体验会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感知和购买。审美体验的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模型和情感反应过程三部分。具体图形与结构元素、一般化的设计要素、个体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设计的审美体验, 而审美体验会进一步通过溢出效应、感染效应和对比效应等方式影响产品性能感知、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未来研究应解决已有研究结果间的矛盾并继续探索美学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行为领域中的调节定向
    尹非凡;王詠
    2013, 21 (2):  347-357.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47
    摘要 ( 1654 )   PDF(256KB) ( 3660 )  
    调节定向理论(Higgins, 1997)超越传统享乐主义动机, 区分出“促进”和“预防”两种调节性动机系统, 近年已成为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调节定向影响着消费者购物决策整个过程, 受被试因素(文化背景、自我建构)、刺激因素(信息框架、解释水平、非言语线索、商品属性)和情境因素(决策时间距离、任务操纵)的影响, 通过直接作用、调节关联效应和调节匹配效应三种途径决定信息的说服效果, 并且受到精细加工可能性的调节。管理者应特别注意具体营销情境中的调节定向, 合理利用调节匹配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调节投入理论、调节定向的前因变量以及同网络购物情境相结合, 并探索如何削弱预防定向对营销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评价中心的构想效度谜题:测量维度还是活动?
    卞冉;高钦;车宏生
    2013, 21 (2):  358-371.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58
    摘要 ( 859 )   PDF(219KB) ( 1377 )  
    评价中心是一种高保真度的情境模拟, 它被设计用来在多种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中测量多项维度。30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 评价中心具备良好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但构想效度却始终不理想, 评价中心评分反映的总是由活动而非预先设想的维度带来的效应。这一评价中心“构想效度谜题”吸引了大量研究关注, 并逐步形成了维度中心取向、活动中心取向及交互作用取向三种主要观点, 分别主张控制各种误差因素以改善维度测量、放弃维度而转向活动或任务以及关注维度与活动的共同作用。未来研究应在传统的维度中心取向之外给予活动中心取向足够重视, 并重点发展交互作用取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事选拔中作假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刘茜;徐建平;许诺
    2013, 21 (2):  372-380.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72
    摘要 ( 937 )   PDF(233KB) ( 1791 )  
    作假普遍存在于人事选拔各个阶段, 并对最终选拔结果造成影响。研究者对于作假的内涵界定有较大差异, 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作假结构、变异来源和作假水平有不同理解。根据不同作假定义可衍生出多种作假测量方法, 常用的有基线差值法、认知模式法、嵌入量表法和行为模式法四类。从测量指标、次数和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归纳这四类测量方法, 其作假识别效用与选拔中作假测量的可行性各异。今后的研究应完善现有作假测量方法, 开发作假动机测量工具, 加强作假的过程性控制研究, 并深入探索作假的个体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