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 (5): 731-745.   DOI: 10.3724/SP.J.1042.2014.00731
    摘要15222)      PDF(pc) (348KB)(43487)    收藏

    在心理学和其他社科研究领域, 大量实证文章建立中介效应模型, 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最流行的方法是Baron和Kenny的逐步法, 但近年来不断受到批评和质疑, 有人甚至呼吁停止使用其中的依次检验, 改用目前普遍认为比较好的Bootstrap法直接检验系数乘积。本文对相关的议题做了辨析, 并讨论了中介分析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方法。综合新近的研究成果, 总结出一个中介效应分析流程, 并分别给出显变量和潜变量Mplus程序。最后介绍了中介效应模型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贫困经历下稀缺心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蒋莹, 胡佳, 冯靓瑜, 任启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28-73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28
    摘要619)      PDF(pc) (565KB)(1061)    收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地衡量脱贫后的生活环境、准确掌握贫困经历及其变化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内在机制成为当下的重要科学议题。考虑到儿童成长过程中贫困条件的交叠累积性反应, 有更多潜在的贫困从属条件需要重视, 且儿童在经历贫困后如何加工理解相关信息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我国有贫困经历的学龄儿童, 以稀缺理论为切入点, 旨在构建适用于当前背景的多维贫困模型, 并从注意模式和神经活动解释稀缺心态影响贫困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 为有贫困经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新的干预视角, 更好助力我国乡村儿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母亲的依恋风格影响对婴儿敏感性的认知过程
    岳佳莹, 刘欣怡, 张孟可,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4): 627-6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627
    摘要621)   HTML14)    PDF(pc) (441KB)(1043)    收藏

    母亲敏感性对孩子的发育发展至关重要。尽管以往诸多研究已发现依恋风格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 但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关系, 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风格为何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母亲敏感性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了与母亲敏感性有关的关键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并将其认知过程分为4个阶段。基于该模型, 我们回顾了依恋风格在情感感知、母亲归因、动机反应和反应选择4个阶段的个体差异及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深化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影响; 应拓展母亲敏感性的多种认知结构对其认知过程的共同影响; 应关注情境因素在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此外, 还应进一步探讨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情绪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双重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当AI学习共情: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计算的主题、场景与优化
    侯悍超, 倪士光, 林书亚, 王蒲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845-85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45
    摘要581)      PDF(pc) (890KB)(836)    收藏
    共情计算是指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预测、识别、模拟和生成人类的共情, 是传统心理学共情研究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数据层、模型层与任务层的普适性研究框架, 总结了一个包括个体共情测评、共情内容分类、共情回应系统和共情对话生成的4个新主题分析框架, 建立了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商业服务和公共管理等心理应用的场景创新。未来研究有必要建构高整合的共情计算理论模型、建设高可信的共情心理行为特征数据集, 并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验证并改进共情计算的研究效度。共情计算有益于将当前人际共情研究扩展到智能社会新型人-AI关系研究中。心理学家在该领域承担引领、评估和改进等角色, 并与计算机科学家紧密合作, 共同推动共情计算理论基础更坚实, 效果检验更可靠, 应用创新更贴近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赌博游戏中的near-miss效应
    索涛, 杨雁, 范增, 王梦梦, 赵国祥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 (9): 1689-1699.   DOI: 10.3724/SP.J.1042.2018.01689
    摘要2317)   HTML59)    PDF(pc) (1068KB)(3091)    收藏

    near-miss效应是指在赌博中, 与一般的输钱和赢钱相比, “几乎赢(near-miss)”的输钱会诱发个体更高的生理唤醒和更强的赌博动机, 从而导致个体持续赌博的一种现象, 是导致赌博成瘾的主要诱因之一。针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范式大致有三种:老虎机/类老虎机任务、轮盘任务和刮刮乐彩票任务。这种现象的理论解释目前主要有认知曲解假说、控制幻觉理论和受挫假说。near-miss效应的脑机制和病理研究才刚刚起步, 所涉及到的脑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脑岛、腹侧纹状体等。未来的研究应在near-miss效应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建构、研究范式多样化、研究技术多模态化、病理机制和临床干预等方面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文思雁, 于旭晨, 金磊, 宫俊如, 张晓函, 孙敬林, 张杉, 吕厚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71-789.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71
    摘要513)      PDF(pc) (665KB)(837)    收藏
    当家庭无法完成相应任务或家庭不具备良好的特征时, 即为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但两者关系存在争议。为了较为全面地理解家庭功能障碍(主观与客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与消极)的关系,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采用三水平元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检索和筛选2022年3月1日以前发表的文献, 最终纳入97项研究, 包括173个效应量和130227名被试。主效应检验发现, 单亲通过损害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 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物质滥用、父母患精神疾病、主观家庭功能障碍通过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调节效应检验发现, 单亲对男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 集体主义背景下, 父母服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不仅支持家庭系统理论, 还提示需要给予家庭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更多关注, 并在关注文化背景的同时, 根据性别差异进行精准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催产素影响条件化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冯攀, 赵恒越, 姜雨矇, 张悦彤,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4): 557-56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557
    摘要861)   HTML19)    PDF(pc) (707KB)(1014)    收藏

    恐惧是一种与进化密切相关的情绪, 对人类的生存与适应具有重要价值。过度的恐惧可能会导致恐惧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病理性恐惧的产生。而催产素对各种病理性恐惧的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 研究拟采用行为和fMRI技术, 系统探究催产素影响条件化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重点关注: (1)催产素影响恐惧习得的认知神经机制; (2)催产素影响恐惧记忆巩固的认知神经机制; (3)催产素影响恐惧记忆再巩固的认知神经机制; (4)催产素影响恐惧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这项研究的开展对于探究催产素影响条件化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对于各种病理性恐惧的干预与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组织如何应对职场摸鱼?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作用结果及其反馈效应
    崔智淞, 贾建锋, 邹纯龙, 李瑞芹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38-753.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38
    摘要459)      PDF(pc) (813KB)(798)    收藏
    伴随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剧和数字化办公技术的发展, 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日渐普遍, 这引起了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并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研究聚焦职场网络闲逛行为, 整合行为者和观察者视角, 探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作用结果及其反馈效应, 主要内容包括: (1)识别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核心维度, 划分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 (2)采取行为者中心视角, 验证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工作结果的利弊效应机制及其边界条件; (3)采取观察者中心视角, 揭示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 (4)采取行为者和观察者互动视角, 探索内外部反馈下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动态变化轨迹。各项研究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完整呈现职场网络闲逛行为从产生作用到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研究预期成果将推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为组织应对职场“摸鱼”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一个连续过程”与“三个阶段”: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原因探析
    詹紫薇, 王梦梦, 索涛, 蒋艳菊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6): 928-9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928
    摘要163)      PDF(pc) (519KB)(391)    收藏
    当前抑郁逐渐低龄化使得青少年的情绪失调问题备受关注。情绪调节能力作为情绪稳定的关键因素, 能够帮助青少年对自身情绪状态进行有效管理; 而调节情绪的动态性和多阶段加工过程等特性则是情绪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研究有利于系统地阐明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特征及原因。扩展过程模型将情绪调节过程分为识别、选择和执行三个阶段, 强调阶段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还原了情绪调节的动态过程。基于该模型对抑郁青少年在情绪调节三阶段的特征进行梳理, 结果发现其在各阶段均存在缺陷。考虑到三阶段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为了明确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是哪一阶段的受损或中断对后续阶段产生了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以及采用指导性的干预是否可以改变这种影响, 未来研究可以: 1)通过脑电技术与漂移扩散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还原情绪调节的动态变化过程; 2)更为全面地研究不同抑郁症状水平青少年的特点; 3)关注情绪反应性异常的双重性, 更为系统地揭示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原因, 以此来探究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干预路径和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 475-480.  
    摘要6220)      PDF(pc) (760KB)(21494)    收藏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37)
    11. 人际同步对孤独症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干预促进
    陈雁, 李晶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4): 639-653.   DOI: 10.3724/SP.J.1042.2024.00639
    摘要517)   HTML9)    PDF(pc) (597KB)(798)    收藏

    合作是人类行为的核心, 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孤独症儿童因神经生理、时间同步以及运动能力等缺陷, 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合作能力不足。研究发现, 人际同步可促进儿童的合作行为。通过人际同步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联合注意、积极情绪及运动技能等与合作相关的能力获得改善, 神经系统得到激活, 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人际同步干预目前仍在同步机制、感知互动质量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未来除了关注同步形式、节奏频率及个体差异等变量对孤独症儿童合作行为的作用机制外, 还应关注他们在复杂开放式社交场景中的感知互动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心理学研究中预注册的现状、挑战与建议
    赵加伟, 夏涛,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15-72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15
    摘要492)      PDF(pc) (668KB)(634)    收藏
    心理学研究者采用预注册的新型研究实践以应对出版偏倚等问题, 包括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经过同行评审的注册报告和注册重复报告。诸多主流国际期刊采纳了注册报告, 预注册平台和模板也趋于成熟。但预注册和注册报告也存在争议, 为检验其效果, 研究者对预注册与注册报告进行了元研究, 结果发现注册报告有助于解决出版偏倚和提升研究整体质量; 而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则达不到类似的效果。采纳预注册与注册报告, 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开放性与严谨性, 需要研究人员、学术机构与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睾酮与人类攻击行为
    南瑜, 李红, 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 (10): 1697-1712.   DOI: 10.3724/SP.J.1042.2020.01697
    摘要3152)   HTML134)    PDF(pc) (777KB)(2380)    收藏

    睾酮是一种可以在男性的睾丸间质细胞、女性卵巢和胎盘的皮层细胞中合成并分泌的雄性激素, 它可以调节个体的各种生理、形态和行为过程, 对个体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 睾酮与社会行为的关联存在双向性, 睾酮可以调节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可以反馈并进一步影响睾酮水平。我们将关注点聚焦于睾酮与人类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早期研究发现, 高睾酮水平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近期的研究根据挑战假设理论模型和生物社会地位模型得出, 人体内的睾酮水平对竞争性相互作用具有高度反应性。此外, 通过对大量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我们总结出睾酮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增强杏仁核的反应性或减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功能耦合来影响攻击行为。未来的研究者应考虑其他激素(如皮质醇)和人格特征调节睾酮和人类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潜在作用, 以及相关的生物学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
    郑剑虹;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2): 230-233.  
    摘要2569)      PDF(pc) (921KB)(3567)    收藏
    从心理学角度看,儒学主要体现了一种自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仁爱人格、弘毅人格和革新人格是儒家自强人格的主要内容,其终极目标则是养成健全人格。儒家的自强人格既具有个人取向,也具有社会取向。它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实践学习、克服偏私、正确处理理情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培养儒家自强人格的4个主要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
    15. 面孔吸引力判断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
    王羽凌, 陆晓伟, 武宗杰, 李国根, 张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90-799.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90
    摘要300)      PDF(pc) (442KB)(426)    收藏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判断的研究多关注视觉信息, 忽视了非视觉信息在其中的作用, 而现有研究已证实面孔吸引力判断中存在不同感官信息的相互作用, 是跨通道整合的。为此,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面孔空间模型和贝叶斯因果推理模型, 推测在面孔吸引力判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中, 当个体根据感官刺激和已有的标准面孔推断不同感官信息是来自同一张目标面孔时, 便自然将各种感官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 形成统一的目标面孔, 进行吸引力的判断。未来可将面孔嵌入更广泛的环境中, 考察多种感官信息的跨通道整合, 并进一步探究跨通道整合的边界条件, 以及社会互动中的跨通道整合, 以构建更系统的面孔吸引力跨通道整合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女性社会创业:身份认同策略、合法性获取及绩效影响
    邓巍, 宋芮, 周雯昕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4): 579-593.   DOI: 10.3724/SP.J.1042.2024.00579
    摘要581)   HTML12)    PDF(pc) (634KB)(765)    收藏

    身份认同作为女性社会创业者创业行为和结果的起点, 对于解决她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获取合法性和提升创业绩效, 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目前对于女性社会创业者身份认同策略与合法性获取之间的关系, 以及身份认同整合如何提升社会创业绩效的内在机理的研究仍然匮乏。因此, 本研究遵循“身份认同策略—合法性获取—绩效影响”的递进逻辑, 开展3项子研究: 首先, 基于认同理论, 通过联合分析实验探讨身份认同策略对女性社会创业决策的影响; 其次, 基于制度逻辑视角, 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身份认同策略对合法性获取的组态影响; 最后, 基于认同理论, 构建女性社会创业者身份认同整合影响社会创业绩效的理论模型, 揭示合法性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拼凑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女性社会创业者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并做出合理的创业决策, 成功获取合法性, 进而提升社会创业绩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员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反应研究: 基于压力的理论视角
    周琦玮, 李倩, 梁爽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4): 594-615.   DOI: 10.3724/SP.J.1042.2024.00594
    摘要423)   HTML12)    PDF(pc) (839KB)(712)    收藏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 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都遇到缺乏员工支持、消极合作等来自企业内部的挑战。目前, 有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层面, 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员工影响的研究尚不充足。因此, 本文从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着手, 采用工作压力动态过程模型, 将数字化转型视作一种压力源。通过聚焦数字化转型给员工带来的工作压力, 试图揭示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产生的差异化反应及其内在机理。第一, 探究压力源, 基于扎根理论归纳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中压力源的感知和识别。第二, 追踪压力结果, 基于变革分析框架, 探索数字化转型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第三, 分析压力体验, 分别从认知和情绪视角, 探讨员工支持或抗拒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边界条件及后续结果。本文不仅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范畴和内容, 还为企业科学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水平提供了实践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独处及其在营销领域的表现与心理机制
    侯佳雯, 刘凤军, 孟陆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4): 677-68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677
    摘要496)   HTML21)    PDF(pc) (632KB)(698)    收藏

    当前“单身经济”快速兴起, 独处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基于不同动机的独处行为下, 消费者情绪、心理体验存在哪些差异, 以及这些差异对消费者行为会产生哪些改变, 是商家和学者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独处行为(solitude)指的是一种个体与他人不存在社交互动的状态, 其根据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可分为积极独处(自愿独处)和消极独处(非自愿独处)两种类型。独处行为的诱发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自身性格特质及其主观意愿选择,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人际关系不佳以及所处环境导致社交需求不被满足等。独处个体在积极独处时更加注重满足内在需求, 以自我满足和自我取悦、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为主要消费动机, 更偏好于无社交属性的消费行为; 在消极独处时以建立社会联结、寻求情感寄托为主要消费动机, 更加偏好具有社交属性的产品或服务类型。由此, 构建了消费者独处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 并对营销领域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性别刻板印象的变与不变?来自内容、方法与影响的证据
    王祯, 管健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6): 939-950.   DOI: 10.3724/SP.J.1042.2024.00939
    摘要125)      PDF(pc) (559KB)(262)    收藏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 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普遍信念。在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 研究者通过传统方法(过去-现在-未来评价范式、横断序列设计、横断历史元分析)和新近技术(词嵌入)探讨了性别刻板印象变迁。虽然有少许研究声称性别刻板印象未随时间发生变化, 但大部分研究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都支持性别刻板印象已随时间发生变迁。变迁模式主要表现为:认为女性在男性化特征(如能动性)上不断增长, 而男性在女性化特征上(如共生性)可能有所增长。这些变迁对缩小经济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积极作用, 但也可能会给家庭和健康带来消极后果。未来研究应在多学科交叉、多方法融合的基础上, 以细化方式、网络视角去考察性别刻板印象变迁, 尤其要重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该主题的探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见字如面:虚拟沟通风格对领导力涌现的影响
    汤一鹏, 樊为, 张晓, 王淑红, 熊善阔, 蒲小萍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6): 886-90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86
    摘要110)      PDF(pc) (705KB)(253)    收藏
    随着企业运营数智化和管理平台化, 员工涌现的领导力逐渐成为支撑组织的关键力量。因此, 线上工作情境中领导力涌现机制成为当前亟待探明的问题。领导力涌现的研究目前主要在传统情境中进行探讨。然而, 线上情境与传统情境存在显著差异, 互动沟通方式大相径庭。本研究因此从虚拟沟通风格的视角分析线上工作团队中的领导力涌现机制。本研究首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探索虚拟沟通中具有领导力内涵的特征, 基于沟通风格的结构理论将这些特征区分为虚拟沟通的身份特征、渠道特征和互动特征。然后, 本文基于领导者身份构建理论分析身份系统特征、采用以模式为导向的方法探讨渠道特征、从社会网络视角刻画互动特征, 研究这些特征在线上工作团队中影响领导力涌现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拓展了领导力涌现的理论内涵, 并为企业如何善用数字媒介进行有效管理沟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