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内外动机对青少年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张明霞, 李雨欣, 李瑾, 刘勋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 1-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001
    摘要3276)   HTML271)    PDF(pc) (1197KB)(4792)    收藏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核心, 动机可分为外在和内在动机。青少年时期既是记忆的关键期, 也是动机发展的特殊时期。然而, 目前关于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尚不清楚外在和内在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规律和机制是否一致, 也不清楚二者如何交互影响记忆。本研究将结合认知范式和脑成像技术, 考察外在和内在动机如何分别影响以及交互影响青少年记忆。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独特规律和机制, 为科学提升青少年动机和记忆效果提供研究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0~2020中国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
    陈雨濛, 张亚利,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5): 991-100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991
    摘要3640)   HTML320)    PDF(pc) (582KB)(4419)    收藏

    估计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能够为心理健康政策完善和教育活动开展提供证据支持。对2010~2020年我国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 结果表明, 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在大学生中较为突出; 近10年, 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 自我伤害的检出率显著下降; 测量工具、检出标准和检出时间是导致检出率大小不一的关键因素; 整体而言, 东北和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优于西部和东部大学生; 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影响均不显著。未来应重视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并确定检出标准, 同时据此积极开展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与控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Emoji图像符号的社交功能及应用
    靳宇倡, 邓成龙, 吴平, 林茜, 郑佩璇, 安俊秀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5): 1062-107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62
    摘要6165)   HTML239)    PDF(pc) (662KB)(4383)    收藏

    Emoji是一种从最初模仿挪用日式动漫符号, 到后来日益扩展其使用范围的图像符号体系。自从1999年Shegetaka Kurita创造Emoji以来, Emoji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数字交流中代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的主要形式, 并成为全球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Emoji本身具有有趣、形象、生动和幽默等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具有表达情感、加强表达、改变语气、维持或增进人际关系等功能。同时, 其使用会受到性别、文化、语境和平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随着Emoji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 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网络交流之外的心理测量、商业营销、法律判决以及情感分析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进一步探索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2)加大对Emoji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情况的进一步研究; (3)更加深入探索Emoji的神经生理机制; (4)从认知加工角度来探讨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人们为什么会羞怯: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李亮,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5): 1038-104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38
    摘要3201)   HTML177)    PDF(pc) (654KB)(3957)    收藏

    羞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下的抑制, 是个体参与社交的阻碍。近年来, 关于羞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增多, 学者基于元认知模型、社会适应模型、侧化脑-体情绪模型等理论, 探讨了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几种与感知觉和注意相关的ERP成分与羞怯的关系。但当前关于羞怯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提出羞怯的心理发展模型; 未来应从人格和情绪双角度研究羞怯, 并在开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加大羞怯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10~2020中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
    黄潇潇, 张亚利,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5): 953-96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953
    摘要2429)   HTML175)    PDF(pc) (574KB)(3892)    收藏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莫衷一是, 为整合调查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对2010~2020年来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 95% CI = [0.16, 0.37])、抑郁(14.6%, 95% CI = [0.12, 0.18])、焦虑(12.3%, 95% CI = [0.06, 0.23])、攻击行为(4.1%, 95% CI = [0.02, 0.10])、退缩(3.8%, 95% CI = [0.02, 0.06])、违纪行为(3.7%, 95% CI = [0.02, 0.07])、躯体化(3.6%, 95% CI = [0.02, 0.07])。(2)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 我国小学生除了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偏高外, 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未来应开发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工具及检出标准, 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精准干预提供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性别偏格对青少年同伴评价的影响及动态演化
    温芳芳, 柯文琳, 方泽鸣, 王阳, 雷雅甜,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31-134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31
    摘要2917)   HTML128)    PDF(pc) (874KB)(3476)    收藏

    性别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和社会分类的重要维度。性别偏格是指个体表现出与其出生性别的社会性别规范不相符或不一致的心理现象。近年来性别偏格现象在青少年中日益凸显, 以往研究表明性别偏格的青少年会面临同伴关系等社会适应问题的挑战, 但忽略了性别偏格影响青少年同伴评价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态演变过程。针对这些不足, 本研究遵循“现象-解释-预测”的逻辑思路, 聚焦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的影响及演化心理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总体研究目标是以性别偏格的属性(不同程度/类型)为切入点, 探讨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影响及其路径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动态演化, 为改变对性别偏格者的消极同伴评价提供可能的干预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系统综述和元分析
    张亚利, 张建根, 李红霞, 姜永志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12): 2650-2665.   DOI: 10.3724/SP.J.1042.2022.02650
    摘要3496)   HTML186)    PDF(pc) (1244KB)(3363)    收藏

    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在既有研究中存在分歧, 为明确两者间的整体关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对纳入的56项研究(65个效应值)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 -0.15, 95% CI [-0.18, -0.12]), 但相关程度较低。此外, 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受社会经济地位测量工具、测量类型和测量形式, 抑郁测量工具以及取样年代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设计类型以及个体主义文化指数的调节。该结果提示社会经济地位劣势可能是导致民众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时代, 关心社会底层群众生存和发展困境并建立长久而有效的帮扶机制可从社会面减少抑郁的发病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肖婷炜, 董洁, 梁飞, 王福顺, 李洋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 87-98.   DOI: 10.3724/SP.J.1042.2023.00087
    摘要2697)   HTML158)    PDF(pc) (851KB)(3338)    收藏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 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 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 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 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 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 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 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 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 早年创伤是其根源, 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 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 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孙晓敏, 杨舒婷, 孔小杉, 刘臻臻, 马榕梓, 原悦, 张南, 蒋欣颖, 曹沛伶, 鲍瑞佶, 蔺义芹, 李宁, 李志航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27-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27
    摘要2797)   HTML116)    PDF(pc) (716KB)(3325)    收藏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 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 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 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 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 以稀缺理论为基础, 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 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 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 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
    于晓琪, 张亚利,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5): 978-99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978
    摘要5577)   HTML210)    PDF(pc) (537KB)(3178)    收藏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亟需关注, 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究, 但结果并不一致。为明确近10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对检索后获得的252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 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 (2.9%)。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年级和区域影响。未来应着力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并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
    温忠麟, 方杰, 谢晋艳, 欧阳劲樱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8): 1692-170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692
    摘要2453)   HTML156)    PDF(pc) (698KB)(3120)    收藏

    中介效应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 已成为分析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最近20年, 中介效应成了研究方法的一个热点。从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效应量、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纵向数据的中介效应检验和模型拓展(包括多重中介、多层中介、有调节的中介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中介效应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中介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成人依恋安全感的影响
    曹贤才, 王大华, 白学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14-26.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14
    摘要2118)   HTML104)    PDF(pc) (733KB)(3029)    收藏

    依恋的可塑性是成人依恋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而探究依恋的可塑性首先需要了解依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依恋控制系统模型指出, 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安全感。现有研究中常常将安全基地脚本作为这种内部表征方式, 但忽视了另一种内部表征形式, 即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先前有几项研究提出并证实了依恋相关情景模拟这一新的依恋安全感通达路径, 但尚未回答: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与已有路径相比有何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基于此进行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通过3项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研究1考察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及其特异性; 研究2从依恋相关情景模拟的内容和加工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机制; 研究3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分类方法, 并将其用于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补充依恋控制系统模型的内容, 能够解释依恋系统的情境灵活性, 并为理解依恋的可塑性及进行依恋安全的干预带来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李婷, 孔祥博, 王风华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6): 1078-109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078
    摘要2301)   HTML261)    PDF(pc) (933KB)(2896)    收藏

    孤独感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 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为消费者行为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个体的孤独感会对补偿性消费行为、回避性消费行为、非理性消费行为及独特性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同时, 这些影响会受到消费者亲密关系状态、营销策略、产品属性及消费情境等因素的影响。社交替代理论、控制感理论、补偿性消费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可用来解释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孤独感对利他型消费行为的影响、孤独感类型和程度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调节因素、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内在机制、消费行为对孤独感的反向影响等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物质主义对绿色消费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李静, 吴旭瑶, 岳磊, 曾祥丽, 方庆园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6): 1191-1204.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91
    摘要2325)   HTML282)    PDF(pc) (838KB)(2887)    收藏

    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当今中国社会, 如何推进绿色消费这一举措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研究对于物质主义与绿色消费的关系得出了矛盾的结论。针对这一现状, 本研究以绿色产品本身的特征(炫耀性/非炫耀性)为切入点, 首先考察物质主义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 即绿色产品炫耀性的调节作用, 然后进一步探究物质主义促进炫耀性绿色消费及抑制非炫耀性绿色消费的心理机制,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接触的干预研究, 以期为解决现有研究分歧提供全新的思路, 同时为企业和政府引导绿色消费提供管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污力滔滔还是雅俗共赏?营销中的性感效应
    谢志鹏, 秦环宇, 王梓叶, 王静远, 何逸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200-2218.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00
    摘要1954)   HTML46)    PDF(pc) (743KB)(2797)    收藏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 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 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 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 同时, 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 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心理分析
    吴胜涛, 茅云云, 吴舒涵, 冯健仁, 张庆鹏, 谢天, 陈浩, 朱廷劭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3): 317-32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17
    摘要2502)   HTML133)    PDF(pc) (876KB)(2780)    收藏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发展, 计算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大尺度、近乎全样本的文化心理分析真正得以实现。计算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变量主要围绕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维度展开, 分析方法包括特征词典、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仿真模拟等, 分析思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变迁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文化地理效应。当然, 计算文化心理学在为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范式的同时, 也存在解码失真、样本偏差、词语多义性、隐私风险等局限, 未来研究应重视变量理论解释、文化动态演化分析、学科深度整合、生态效度等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听古典音乐真的会变聪明吗?基于广义莫扎特效应的元分析
    陈丽君, 黄美林, 蒋销柳, 汪新建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232-2262.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32
    摘要2396)   HTML100)    PDF(pc) (1262KB)(2743)    收藏

    是否存在莫扎特效应?若有, 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这些话题目前悬而未解且争论激烈。为明确古典音乐对认知表现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探明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对检索后获得的91项研究(172个独立效果量, 7159名被试)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剔除异常值后, 古典音乐能显著改善认知表现, 整体效果量较小(Hedges’g = 0.36, p < 0.001),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文化背景、实验设计类型、任务对应大脑优势半球的调节, 且性别与年龄、文化背景、优势半球存在交互作用。此外, 直接启动说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但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后续的研究应进一步明晰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其他潜在调节变量, 以此帮助人们更理性、全面看待莫扎特音乐的效果, 合理进行音乐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情感触摸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用
    杨雪, 朱旭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12): 2789-2798.   DOI: 10.3724/SP.J.1042.2022.02789
    摘要2159)   HTML136)    PDF(pc) (725KB)(2736)    收藏

    情感触摸指那些用来表达爱、关心、欣赏等感情或者被认为传递了这类信息的触摸行为。触摸愉悦感的产生与存在于人类多毛皮肤中名为C触觉的一组低阈值机械感受传入神经有关。早期经验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触摸体验模式, 积极的体验模式能够增强社会联系, 促进亲密关系, 触摸回避则与某些心理障碍有关。情感触摸具有治疗功能, 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伦理问题, 中介触摸和替代触摸可以作为解决触摸回避和伦理问题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国内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与模型发展
    刘源, 都弘彦, 方杰, 温忠麟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8): 1734-1746.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34
    摘要1497)   HTML75)    PDF(pc) (890KB)(2722)    收藏

    追踪研究因其可以得到比横断研究更有说服力的变量关系论证, 在心理学等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梳理国内以心理学为主的相关领域中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的发表现状、主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和模型发展。追踪研究可以进行均值差异比较、分析多变量相互影响、描述总体发展趋势及差异和探究心理动态变化过程。近20年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思路也集中在上述研究问题当中, 特别是总体发展趋势及差异、多变量相互影响、总体发展趋势与多变量相互影响的融合、追踪研究设计、缺失数据等议题上。最后, 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差异, 并结合交叉学科对国内追踪研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社交媒体分享线索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印象管理与自主感缺失
    靳菲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8): 1785-179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85
    摘要2828)   HTML208)    PDF(pc) (661KB)(2712)    收藏

    随着社交媒体, 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及各类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 消费者能够越来越容易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消费和体验。为了适应这一迅猛的发展势头, 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入社交媒体营销刺激消费者分享。如在产品界面添加分享按钮, 在各大社交平台添加主题标签, 或者直接使用带有分享刺激的广告口号。与以往研究关注消费者决策后的分享行为不同, 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分享线索在消费者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与选择。具体来说, 本项目认为社交媒体分享线索一方面激发了消费者的印象管理动机,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自主感, 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的两个行为决策结果:产品兴趣和决策终止。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突破前人研究大多关注决策后分享的局限, 对现有社交媒体分享, 及数字环境如何影响消费行为是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上, 对企业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