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宁, 刘蕾 . (2014). 本科实习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调查. 护理研究, 28(11), 4019-4020. | [2] | 冯向先, 张克让, 赵军胜, 张健斌 . (1994).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健康心理学杂志, 2(2), 77-79. | [3] | 葛运运, 徐静, 周亚夫, 钱东福 . (2015).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16(19), 2201-2203. | [4] | 国家统计局. (2017).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 [5] | 胡淑芳, 刘芳娥, 梅梓 . (2013).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2), 291-292. | [6] | 黄子杰, 李跃平 . (2007).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西北医学教育, 15(6), 973-975. | [7] | 李茵, 苏国范, 冀慧玲, 牟冬梅, 于洗河 . (2016). 医学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1), 25-26. | [8] | 李友, 杨新燕, 顾芳 . (2011). 1085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校医, 25(4), 255-257. | [9] | 刘巧, 李丽清 . (2017). 我国卫生总费用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中国全科医学, 20(7), 859-864. | [10] | 刘琼瑶, 王艳, 周小花, 李楚娇, 张良燕, 罗丹 . (2015). 医患纠纷现状对医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8(6), 999-1001. | [11] | 刘晓君, 吴明洋, 张琎, 姜小庆, 刘登来, 吴眚, … 袁兆康 ,(2017). 我国基层全科医学的建设现状与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 47-50. | [12] | 马迎教, 许建国, 林健燕, 陆贤杰, 蒙仕江 . (2008).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关系比较. 中国学校卫生, 29(6), 521-522. | [13] | 麦小菡, 杨杰文 . (2015). 某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6(7), 1086-1088. | [14] | 欧薇, 杨映萍, 朱千, 谢琴红 . (2011). 某医科院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遵义医学院学报, 34(1), 74-76. | [15] | 彭娟, 成国强, 陈启明, 胡廷宇 . (2013). 医学生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的调查分析. 重庆医学, 42(12), 1387-1389. | [16] | 乔文达 . (2016). 论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34(19), 158-159. | [17] | 瞿玮, 冯连锁 . (1995). 军医大学医疗专业学员SCL-90测查结果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16(2), 112-113. | [18] | 邵一鸣, 孙玉盼, 宋静, 杨树林 . (2016). 医患关系的媒体舆情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9(5), 864-867. | [19] | 沈继权, 章敏, 石军 . (2000). 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回顾. 医学与社会, 13(6), 56-60. | [20] | 沈士梅 . (2007). 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5), 159-160. | [21] | 石伟, 刘杰 . (2009). 自我肯定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7(6), 1287-1294. | [22] | 王国华, 王忆军, 王燕, 刘文慧, 葛万龙 . (2009). 医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中国校医, 23(2), 132-133. | [23] | 王渭玲, 倪晓莉, 钱玉燕 . (2003). 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陕西医学杂志, 32(8), 697-700. | [24] | 王征宇 . (198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上海精神医学, 2, 68-70. | [25] | 项紫霓, 解金娜, 衡中玉, 夏颖, 匡桂芳 . (2017).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中国职业医学, 44(5), 615-618. | [26] | 肖圣龙, 孟秀红 . (2001). 不同时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对比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2(3), 209-210. | [27] | 辛自强, 池丽萍 . (2008). 横断历史研究: 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2), 44-51. | [28] | 辛自强, 张梅 . (2009).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 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1(1), 69-78. | [29] |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 (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4(5), 664-679. | [30] | 辛自强, 周正 . (2012).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3), 344-353. | [31] | 袁媛 . (2012). 市属医学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39(7), 1712-1714. | [32] | 张敏, 黄月, 刘美君, 唐红浩, 吴学森, 刘华青 . (2015). 蚌埠市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6(1), 121-123. | [33] | 张向葵, 丛晓波 . (2005).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 3(3), 229-233. | [34] | 张志群, 高文静, 王进礼 . (2014). 军校医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3(7), 592-595. | [35] | 赵卿, 田昀 . (2009). 2008年度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4), 51-56. | [36] | 赵跃媛, 张耀匀, 白雪, 王艺, 金辉, 郭海健 … 李小宁 , (2016). 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Meta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3), 290-298. | [37] | 赵云龙, 赵建新 . (201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的Meta分析. 大理学院学报, 10(5), 68-71. | [38] | 周群英, 周文莲 . (2006). 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3), 90-95. | [39] | 朱蓁蓁, 郑玉英, 姜红, 杜楚源, 符逸 . (2016). 基于医患关系浅谈对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32(2), 181-183. | [40] | Cohen J . (1992).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98-101. | [41] | Derogatis L. R., Lipman R. S., & Covi L . (1973). SCL-90: An outpatient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preliminary report.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9(1), 13-28. | [42] | Twenge J. M . (1997). Changes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Sex Roles, 36(5-6), 305-325. | [43] | Twenge J. M . (2000). The age of anxiety? Birth cohort change in anxiety and neuroticism, 1952-199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1007-1021. | [44] | Twenge J. M., & Campbell W. K . (2001). Age and Birth cohort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5(4), 321-344. | [45] | Twenge J. M., & Foster J. D . (2010). Birth cohort increases i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1982-2009.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1), 99-106. | [46] | Twenge J. M., & Im C. , (2007). Changes in the need for social approval, 1958-200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1), 171-189. | [47] | Xin S. F., & Xin Z. Q . (2016). Birth cohort change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One up, as another do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0(5), 398-407. | [48] | Xin Z. Q., Zhang L., & Liu D . (2010). Birth cohort changes of Chinese adolescents’ anxiety: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1992-200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2), 208-212. |
|